
亦作“ 北芒 ”。1.山名。即 邙山 。因在 洛阳 之北,故名。 东汉 、 魏 、 晋 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 汉 梁鸿 《五噫歌》:“陟彼 北芒 兮,噫!顾瞻帝京兮,噫!” 唐 沉佺期 《邙山》诗:“ 北邙山 上列坟塋,万古千秋对 洛城 。”《红楼梦》第一回:“三劫后,我在 北邙山 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
(2).借指墓地或坟墓。 晋 陶潜 《拟古》诗之四:“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 唐 欧阳詹 《观送葬》诗:“何事悲酸泪满巾,浮生共是北邙尘。” 明 徐渭 《雌木兰》第一出:“听提刀廝杀把眉攒,长嗟嘆道:‘两口儿北邙近也,女孩儿东坦萧然。’” 王闿运 《哀江南赋》:“鬼躑躅于北邙,人萧条于东市。”
北邙
一、基本释义
“北邙”指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北部的邙山,亦称“北芒”“邙岭”。其字面含义为“北方的邙山”(“北”表方位,“邙”为山名)。在文化语境中,“北邙”因历史上为帝王将相、名门望族的墓葬集中地,逐渐衍生为“陵墓”“墓地”的代称,并暗含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哲学意象。
二、词源与地理沿革
三、文化内涵与文学象征
四、现代语言应用
当代汉语中,“北邙”仍用于两类语境:
参考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
: 范晔《后汉书·志·礼仪下》,中华书局点校本.
: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
: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
: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
“北邙”是古代对洛阳北部邙山的称呼,具有地理、历史和文化多重含义,现从以下三方面详细解释:
一、地理概念 北邙即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部,黄河南岸,属崤山支脉,东西绵延约190公里,平均海拔250米。其地势北临黄河,南瞰洛阳城,是洛阳的天然屏障。
二、历史地位
三、文化象征
注:部分古诗词中的“北芒”为同义异写,如梁鸿《五噫歌》“陟彼北芒兮”。
黯然百榼半歇班鱼半子之谊标刺弊蠹不干净才疏志大倡园燀热吃敲材窗寮大功毕成刀鞘大象口里拔生牙得意扬扬地质罗盘杜机燔燧冈阪供侍珪社姑妹横扫千军后案徽音狐绥减银饥冻交切旧营生激扬清浊骏命雷人骊肩苓茏栗子逻役糜沸默求瓯卜气祲轻气球攘贪仁事人所共知入迷升厅史文水筒伺闲贪麤甜适替古人耽忧庭庑通家文东武西五代史五韺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