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唐书·崔琳传》:“ 玄宗 每命相,皆先书其名。一日书 琳 等名,覆以金甌,会太子入,帝谓曰:‘此宰相名,若自意之,谁乎?即中,且赐酒。’太子曰:‘非 崔琳 、 卢从愿 乎?’帝曰:‘然。’”后世因以“甌卜”为择相之称。
“瓯卜”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择选宰相的特定场景。以下是详细解释:
“瓯卜”出自《新唐书·崔琳传》。据记载,唐玄宗任命宰相前,会先将候选人姓名写在纸上,用金瓯(一种金属小盆)盖住,让太子猜测其中名字。若太子猜中,则此人被定为宰相。例如,太子曾准确猜出崔琳、卢从愿的名字,这一仪式化的选相方式被称为“瓯卜”。
“瓯卜”专指古代帝王通过隐秘方式选定宰相的行为,带有仪式感和偶然性。后世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形容高层官员的选拔过程。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常见于古籍或历史研究。相关成语如“金瓯无缺”(比喻国土完整)也源自“瓯”的象征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记载,可参考《新唐书》原文或古代职官制度研究资料。
《瓯卜》是一个汉字词组,它的意思是指“杯子”。其中,“瓯”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饮具,类似于杯子的容器;而“卜”则表示杯子内的液体。
汉字“瓯”可以被拆分为瓦字旁和区旁,以及它的底部结构,总共有10个笔画;而“卜”则属于贝字旁,有2个笔画。
繁体字中,“瓯”的形态与简化字类似,只是字体有所不同。而“卜”的繁体字形态同样包含两个部首。
关于“瓯卜”的古代写法并不常见。在古代文献中,它更多地以口、豆等形象来描述,以表达杯子的概念。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用到瓯卜来盛装饮料。
除了“瓯卜”,还常常使用的组词有:“瓯柄”(指杯子的柄部分)、“瓯底”(指杯子的底部)等。
与“瓯卜”意义相近的词语有:“杯子”、“茶杯”等。
与“瓯卜”相对的意义是指没有盛装任何液体的情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