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贴征的意思、贴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贴征的解释

封建时代,以漕运亏损为名,加征其损耗部分。 清 齐彦槐 《海运四诗寄潘吾亭观察》“贴赠有银米,几抵脚价中”原注:“户部则例,各处有随漕徵收贴徵银米,以为运丁长途挽运盘驳之需。 苏 松 粮道所属,每米一石,徵银一钱,米五升,谓之漕赠; 浙江 粮道所属,每石徵银三钱四分七釐,谓之漕截。”参见“ 贴赠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贴征"是古代中国赋税制度中的专业术语,指官府向民众征收赋税时,因征收损耗或运输成本而额外加收的补偿性税款。该词由"贴补"和"征收"两个词素构成,属于复合型税收词汇,主要流行于宋元时期。

从词义结构分析:"贴"指补足差额,"征"指征收赋税。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这种税目始见于宋代推行的"贴纳法",元代发展为"贴征白银"制度,用以弥补税粮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明代《万历会计录》记载,当时漕粮运输每石加征"贴征米"三升,作为运输损耗的补偿。

该词在历史文献中的使用具有特定语境限制,如《元史·食货志》载:"凡科粮每石带收鼠耗七升,又贴征白银三分",说明其附加税性质。现代《辞源》修订本将其定义为"旧时赋税加派的名目",强调其作为附加税的历史属性。

需要注意的是,"贴征"与"加征""摊征"存在细微区别:前者特指为补偿既定损耗而征收,后者则泛指额外征税行为。这种税制在清代逐渐被"火耗归公"等新税制取代,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网络扩展解释

“贴征”是一个历史术语,主要指封建时代在漕运过程中,以弥补损耗为名额外加征的赋税。以下是具体解释:

1.基本含义

“贴征”源于古代漕运制度。由于粮食等物资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产生损耗(如自然损耗、运输破损),官府会以“弥补亏损”为名,在原有赋税基础上额外征收银钱或粮食。这种加征被称为“贴征”。

2.历史背景与实施方式

3.其他说明

“贴征”本质是封建经济制度下的一种附加税,反映了古代漕运管理的实际需求与赋税压力。如需深入了解,可参考清代《户部则例》或地方志中的相关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暗示奥古鞴鹰绁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彩品城濮之战螭头春葱从母昆弟撮拥蹬脱典程短檠对翫郜大鼎更覆更虑攻苦食啖圭石古记画事徽荣家艰鉴湖迦旃邻提极轨苦会兰梦龙跧虎卧禄豢灭鼠明侯明鉴牧儿怕不的配飨勤思岐阳之蒐乞银荣敷邵父舌耕失写帅长双元音熟寐肆迹宋本尿胞太极谈剧塌翼恬惰驼蹏鸡晩春王赋渭浊泾清渥刑下吧箾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