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何况的意思、何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何况的解释

(1) [let alone]∶不消说

一项改革都会经过不少曲折,更何况一场革命

(2) [furthermore]∶更加

学好本民族的语言尚且要花许多力气,何况学习另一种语言呢

(3) [what is more]∶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追加理由,用法基本上同“况且”

何况供百人。——清· 洪亮吉《治平篇》

你去接他一下,这儿不好找,何况他又是第一次来

详细解释

亦作“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达更进一层的意思。《后汉书·杨终传》:“昔 殷 民近迁 洛邑 ,且犹怨望,何况去中土之肥饶,寄不毛之荒极乎?” 南朝 宋 何承天 《雉子游原泽》诗:“卿相非所盼,何况於千金。” 唐 元稹 《酬乐天赴江州路上见寄》诗之三:“云高风苦多,会合难遽因;天上犹有碍,何况地上身。”《三国志平话》卷上:“ 刘备 言曰:‘功劳皆是咱军,无功军得赏,何况咱军?’” 冰心 《关于女人·我的学生》:“物力还应当爱惜,何况人力?”


见“ 何况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何况”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连词,具有递进和反问两种功能,用于加强语气或补充理由。其核心含义与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表示递进关系

    在已有情况的基础上,引出程度更深或范围更广的内容,相当于“更不用说”“况且”。

    例句:

    他连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何况复杂的难题?

    (强调“复杂难题”的难度远高于“简单题目”)

  2. 表示反问语气

    用反问形式进一步佐证前文的观点,隐含“显然如此”的意味。

    例句:

    平时他都准时到,何况今天是重要会议?

    (反问中强调“今天更不可能迟到”)


二、语法特征


三、权威来源与引用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句参考:

    变化大得连老邻居都认不出来了,何况才来几天的你?

  2.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

    指出“何况”通过对比突出后项,尤其在否定句中强化结论:

    他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何况供孩子读书?

  3.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材

    分析其语用功能:“在反驳或补充理由时,通过反问降低对方观点的合理性。”


四、典型例句解析

类型 例句 作用
递进否定 沙漠中成人行走尚且困难,何况儿童? 强调“儿童”面临的难度更大。
反问佐证 他平时工作认真,何况这次是升职考核? 反向论证“此次会更加认真”。
补充理由 雨天路滑不宜骑车,何况你还带着孩子。 追加更具说服力的新依据。

五、近义词辨析


“何况”通过递进比较或反问逻辑,突出后项内容的极端性或必然性,是汉语中强化论证的关键虚词。其使用需依赖语境中的对比关系,常见于反驳、解释或深化观点的场景。

网络扩展解释

“何况”是汉语中一个常见的递进连词,通常用于反问句,通过对比或追加理由表达更进一层的意思。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核心功能:用反问语气强调事物间的递进关系,常用于前后对比或补充理由。

    • 例:“学好母语尚且费力,何况学习外语?”()
    • 递进逻辑:通过“尚且…何况…”结构,将后者的难度或重要性凸显出来。
  2. 语气特点:带有反问色彩,无需直接回答,意在加强观点。

    • 例:“他在陌生人面前都紧张,何况公开演讲?”()

二、常见用法

  1. 对比递进
    强调后者的程度更深或情况更特殊,常与“尚且”“连…都…”搭配。

    • 例:“古人尚且知礼,何况现代人?”()
  2. 追加理由
    补充另一层原因,类似“况且”,但语气更强烈。

    • 例:“时间紧迫,何况任务复杂,必须立刻行动。”()
  3. 反问式否定
    通过反问表达“更不可能”或“更应如此”。

    • 例:“父母都劝不住他,何况朋友?”()

三、与近义词“况且”的区别

词语 语气 结构特点 例句对比
何况 反问,强调递进 常与“尚且”搭配,用于对比 “专家都难解决,何况新手?”
况且 陈述,补充说明 多用于并列追加客观原因 “下雨了,况且路远,改天去吧。”

四、古籍与现代用例

如需更多例句或语法分析,可参考权威词典或语言学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头而新笔底下诐遁勃豀剗絶吃饭家伙触眼翠采寸断大烟东摸西抹发瘕繁晦分鼎格正故姑鬼魔贵尊过街楼含哺换佃椒户近戒进贤屏恶迥出旧章稷星极智穷思陖翟开夜车莲界力力灵袜蛮府煤矿目染男闺蜜批颊潜隐七件事衾簟寝具鹙鸧确据人样子赦贳麝幐识举市卒熟肚四目松树炮体要娃儿王侯孙无不达相中夏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