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出《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 淮南王 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其逢雾露病死,陛下有杀弟之名,奈何?”后以“犯雾露”指病死。《后汉书·皇后纪序》:“身犯雾露於 云臺 之上,家婴縲絏於圄犴之下。” 李贤 注:“雾露谓疾病也,不可指言死故假雾露以言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侠女》:“且身已向暮,旦夕犯雾露,深以祧续为忧耳。”
“犯雾露”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析:
该词最早出自《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西汉淮南王刘长因性格刚烈被朝廷严惩,大臣担心他会在恶劣环境(雾露)中病死,导致汉景帝背负“杀弟”之名,故以“雾露”暗指疾病或死亡风险。
这一表达反映了古代对“死亡”的避讳传统,通过自然现象(雾露)隐喻人生际遇的脆弱性,兼具文学美感与历史厚重感。
“犯雾露”从具体历史事件发展为象征病死的固定表达,常见于史书与古典文学,体现了汉语以环境隐喻命运的修辞特色。
《犯雾露》(fàn wù lù)是一个汉字词组,意思指的是行为不慎、犯错误而被揭露或发现。
《犯雾露》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犭”、“雨”和“露”,其总笔画数为20画。
《犯雾露》这个词的来源比较难以考证,但可以看出其中有“犯”和“露”这两个字。繁体字为“犯露”,拆分部首和总笔画数都相同。
根据考古和文献记载,古代的“犯雾露”可能有不同的写法。然而,由于缺乏确切的历史证据,无法确定古时候的汉字写法。
1. 他犯雾露了自己的计划,被竞争对手抢先实施。
2. 他年轻时犯了很多雾露,但也通过经验教训不断成长。
组词:
犯罪、犯规、雨季、露珠。
曝光、暴露。
隐匿、掩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