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覈論的意思、覈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覈論的解釋

1.深刻的言論。《後漢書·郭太傳》:“ 林宗 雖善人倫,而不為危言覈論,故宦官擅政而不能傷也。” 李賢 注:“覈,猶實也。” 三國 魏 嵇康 《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恐辭辨雖巧,難可俱通,又非所望於覈論也。”

2.深刻評議。《資治通鑒·漢靈帝中平元年》:“ 子将 者, 訓 之從子 劭 也,好人倫,多所賞識,與從兄 靖 俱有高名,好共覈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題,故 汝南 俗有月旦評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覈論”是漢語中較為古雅的複合詞,現多寫作“核論”,讀音為hé lùn。其核心含義指經過嚴謹考察、核實後提出的論斷或結論,強調論證過程的嚴密性與事實依據的充分性。該詞由“覈”(通“核”,意為查核、審驗)與“論”(論述、論斷)組成,體現古代漢語注重實證的學術傳統。

從權威詞典釋義看,《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經仔細考察而提出的議論”,常用于指代學術研讨或公文奏議中經過反複推敲的正式論斷。例如《後漢書·張衡傳》中“參覈論之文”即指對文獻的考訂與評述。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曆史研究、法律文書等需嚴謹論證的領域,近義詞包括“考論”“稽論”等。

需注意,“覈”為“核”的異體字,在《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已規範為“核”,但在古籍文獻、港台地區仍保留“覈”的原字形态。相關用法可參考《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版)對“覈實”詞條的解釋,印證其作為嚴肅考證行為的語義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覈論”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1. 深刻的言論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郭太傳》,原文提到郭林宗“不為危言覈論”,李賢注釋“覈,猶實也”,即指言論深刻、切中實質。三國時期嵇康在《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中也用此詞表達“難以通過巧辯達成深刻共識”之意。

  2. 深刻的評議
    在《資治通鑒·漢靈帝中平元年》中,記載了許劭兄弟“覈論鄉黨人物”的事例,指對人物進行深入分析和評價,并形成“月旦評”的習俗。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卬曲便乃不避艱險彩陶文化昌昌遲拙次春瓷甖丁香褐仿寫豐牆墝下佛土服道婦人個處公立寒木浩然巾诃黎勒骅駒朚伥華人華崧佳辰集部街頭劇今日有酒今日醉幾上肉絶甘句欄據實慷慨赴義誇許立僵淩侮六陳鋪龍駒鳳雛魯智深買空賣空南雷胖墩墩頻度貧萌強文浉醋棄舊圖新清室辱國申敕帥由梳齒條載挺力通藝讬伏網捕蕪蔓烏帽洿泥限田晞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