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鬂丝”。鬓发。 唐 李商隐 《赠司勋杜十三员外》诗:“心铁已从干鏌利,鬢丝休嘆雪霜垂。” 明 李标 《寄怀无尘上人》诗:“蒲柳先衰感鬢丝,孤踪不定益凄其。” 清 陶窳 《冬草》诗:“世态看蓬转,孤心感髩丝。” 清 徐曼仙 《漫成》诗:“白到鬂丝羞镜影,红多血泪浣衣尘。” 戴望舒 《霜花》诗:“我静观我鬓丝的零落,于是我迎来你所装点之秋。”
鬓丝,指人鬓角处的头发,尤其常用于文学作品中特指白发,具有以下多层含义:
字面解释
鬓指太阳穴两侧靠近耳朵的头发区域,而“丝”以纤细形态比喻头发,特指白发。例如杜牧诗句“今日鬓丝禅榻畔”,即以“丝”暗喻白发,表现岁月流逝的意象。
文学意象
鬓丝常与年华老去、人生感慨相关联:
文化语境扩展
在诗词中,鬓丝常与其他意象结合,如“茶烟轻扬落花风”,通过鬓丝与禅榻、茶烟的对比,营造出世事沧桑的意境。
其他用法
部分文献中,鬓丝亦可泛指鬓发,如“鬓丝飘逸”形容发质柔顺,但此用法相对少见。
“鬓丝”一词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蕴,核心仍围绕鬓角白发展开,成为古典文学中表达时间流逝与情感寄托的重要符号。更多例证可参考《词综》及唐代诗人作品。
《鬓丝》这个词的部首是髟(发丝部首),它的拆分和部首构成是 鬼 + 髟。根据外形,它的总笔画数为14划。
《鬓丝》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用来描述男女的发际。它是根据人们头发生长的位置和形态来命名的。
《鬓丝》的繁体字是「鬢絲」。
在古代,「鬓丝」这个词的写法并没有明确定论。不同文献和古籍中的写法各有不同,常见的写法有「鬓絲」和「鬢絲」。
1. 他俊朗的面庞上有几缕斑白的鬓丝,显得成熟而有魅力。
2. 她用发夹把掉落的鬓丝整理好,恢复了整洁的形象。
常见的与《鬓丝》相关的组词有:斑白鬓丝、稀疏鬓丝、垂至鬓丝。
与《鬓丝》意义相近的词语有:发际、鬓角。
与《鬓丝》意义相反的词语不太常见,但可以用无鬓来形容完全没有鬓丝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