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耻的意思、廉耻的详细解释
廉耻的解释
[honor and shame; sense of honour] 廉操与知耻
不识廉耻
不顾廉耻的人
详细解释
廉洁知耻。《荀子·修身》:“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则可谓恶少者矣。”《淮南子·泰族训》:“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一:“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儻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许地山 《归途》:“没廉耻的事情,若不是为饥寒所逼,谁愿意干呢?”
词语分解
- 廉的解释 廉 á 堂屋的侧边:廉隅(棱角,喻品行端方,有气节)。 不贪污:廉洁。廉正。廉明。 便(俷 )宜,价钱低:物美价廉。 察考,访查:“且廉问,有不如吾诏者,以重论之”。 姓。 笔画数:; 部首:广;
- 耻的解释 耻 ǐ 羞愧,羞辱:羞耻。雪耻。奇耻大辱。耻笑。耻骂。 荣 笔画数:; 部首: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廉耻是汉语中表示廉洁知耻的道德概念,由“廉”与“耻”二字复合而成,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从权威汉语词典及典籍角度阐释其详细释义:
一、核心释义
-
廉洁的操守与羞耻之心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廉洁的操守和羞耻的感觉。”指人不苟取、不贪财(廉),且对不当行为有羞愧感(耻)。
《汉语大词典》进一步强调其作为“清廉知耻”的道德自觉,是立身之本。
-
儒家伦理的重要范畴
源于《孟子·尽心上》:“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强调“耻感”是道德自律的基础(中华书局《孟子译注》)。
宋代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以“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凸显其维系社会秩序的功能(《欧阳修全集》)。
二、字源与结构解析
- 廉:本义为“堂屋的侧边”,引申为方正、不苟取。《说文解字》注:“廉,仄也。从广,兼声。”段玉裁释:“引申之为清也,俭也,严利也。”
- 耻:古作“恥”,从心、耳声,《说文》释:“辱也。”指因过失产生的羞愧感,与听觉关联(“耳闻讥讽而心愧”)。
三、文化内涵延伸
儒家将“廉耻”视为士人品格核心。顾炎武《日知录》称:“廉耻者,士人之美节。” 强调其超越个人修养,关乎社会风气与国家兴衰。
权威参考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 杨伯峻. 《孟子译注》. 中华书局.
- 李逸安点校. 《欧阳修全集》. 中华书局.
- 许慎(汉)撰;段玉裁(清)注. 《说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 顾炎武(清)著;黄汝成集释. 《日知录集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廉耻”是汉语中表示道德观念的复合词,由“廉”与“耻”组合而成,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廉洁的操守和羞耻的心理感受,强调人应具备的两种道德品质:一是保持清廉正直,二是有辨别是非的羞耻心。
二、词义构成
- 廉
指廉洁、清廉,要求人在物质利益面前保持正直,如《荀子·修身》提到“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即为负面典型。
- 耻
指对不道德行为的羞愧感,如《淮南子》强调“民无廉耻,不可治也”,说明羞耻心是社会治理的基础。
三、历史渊源
- 典籍出处
最早见于《荀子·修身》,将“无廉耻”与品行低劣的“恶少”关联。汉代《淮南子》进一步将其提升为治国要素,认为需通过礼义培养廉耻。
- 文化地位
与“礼义”并列为传统道德核心(成语“礼义廉耻”),成为封建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标准。
四、社会意义
- 个人层面:防止贪腐行为,如清代陈康祺批评接受不义之财者“廉耻实伤”。
- 集体层面:维护社会秩序,现代语境中常强调其作为“立身处事的重大节操”。
五、典型用例
- 正面倡导
“礼义廉耻”常并列使用,如“一个人要懂得礼义廉耻”。
- 批判行为
形容丧失道德底线者,如“不顾廉耻的人”“为利益攀龙附凤”。
如需更全面的典籍引用或历史演变分析,可参考《荀子》《管子》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八牕玲珑班头褊迫禀庾彬彧陈平从默齿班春影出液戴说帝聪斗升之水翻斗防洪渠酆琅分另高高兴兴宫绸狗攮的贺兰仙和言呼吃惠司勒尖头奴今旦金墟福地柩辂缉熙积薪候燎恋枕陵临露胆披诚逻所密栗螟蟊农收挪移破璧毁珪沁人肺腑穷亨缺坏蘧宁洒利骚牯山英沙坛沈灰十六角耍刺儿私酝肃如夙夕提选王吏微禄无颜色无义飨祀铣刀斜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