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鈇钺的意思、鈇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鈇钺的解释

(1).斫刀和大斧。腰斩、砍头的刑具。《荀子·乐论》:“且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鈇鉞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汉书·戾太子刘据传》:“忠臣竭诚不顾鈇鉞之诛以陈其愚,志在匡君安社稷也。” 颜师古 注:“鈇,所以斫人,如今莝刀也。” 宋 苏轼 《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疏远小臣,腰领不足以荐鈇鉞。”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八》:“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於鈇鉞。”

(2).泛指刑戮。《南史·何尚之传》:“﹝ 范曄 ﹞宜出为 广州 ,若在内衅成,不得不加以鈇鉞。”《西游记》第二五回:“徒弟,这和尚是出家人,不可用刀枪,不可加鈇鉞。” 清 洪昇 《长生殿·献饭》:“谁肯再甘心鈇鉞,来奏君王。”

(3).指帝王赐予的专征专杀之权。《礼记·王制》:“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鈇鉞,然后杀。” 孔颖达 疏:“赐鈇鉞者,谓上公九命得赐鈇鉞,然后邻国臣弑君、子杀父者,得专讨之。” 唐 韩愈 《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有弓矢鈇鉞之权,皆国之元臣。”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孟子·离娄上篇十二》:“ 文王 当 商 命未改之时,犹然受 商 之鈇鉞以专征。”

(4).借指将军幕府。 唐 喻凫 《秋日将归长安留别王尚书》诗:“清晨鈇鉞内,只献白云吟。”

(5).星名。《晋书·天文志上》:“参十星,一曰参伐,一曰大辰,一曰天市,一曰鈇鉞,主斩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鈇钺”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形、本义及文化象征三个维度解析:

一、字形与结构

“鈇”从“金”部,本义指古代斩人用的斧形刑具。《说文解字》释“鈇”为“斫莝刀”,即用于斩草的刀具,后特指刑具。

“钺”亦从“金”,甲骨文象形为长柄大斧,最初是兵器,后演化为象征军事权力的礼器。《尔雅·释器》称“钺,大斧”,强调其形制与功能的特殊性。

二、本义与引申义

  1. 刑具与刑罚:

    “鈇钺”连用最早见于《汉书·武帝纪》,指代斩杀犯人的斧钺,象征法律制裁的严厉性。如《史记·鲁仲连列传》载“斧钺之诛”,体现其司法权威。

  2. 军事与权柄:

    在《尚书·牧誓》中,周武王“秉钺誓师”,“钺”成为统帅军队的权杖标志,而“鈇钺”合称则引申为生杀大权的代称,如《左传·昭公十五年》载“赐鈇钺,专征伐”。

三、文化象征与演变

先秦时期,“鈇钺”被纳入礼制体系,青铜钺常见于祭祀与墓葬,兼具神权与王权双重属性。汉代以后,其实用功能弱化,但作为成语“斧钺汤镬”(见于《汉书·苏武传》)的组成部分,仍保留在语言中,喻指严酷刑罚。

现代汉语中,“鈇钺”主要用于历史文献解读或文学创作,其语义场集中于“刑罚”“权力”等抽象概念,体现了汉字承载的古代制度文化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

“鈇钺”(fū yuè)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和器物功能综合理解。以下是其详细释义:

1.刑具与刑戮

2.权力象征

3.代指军事机构

4.天文含义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探讨具体文献案例或考古实物,可参考《荀子》《史记》及商周青铜器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绒绒倍欲表意文字冰刃鼻渊驳斥步光糙粮长日楚味触陷大老板捣锉兜艄怼笔方边左右法堂奉公守法负带福神革面悛心公式化公务员挂花国有黄禾花榭贾国级差藉幕解素静词经落就试蹶船开外苦干邻宝立钦钦鹿聚茅缩脑户抛官辟席裒削倩盼情网穷阎戚戚具尔容质盛誉霜居殊远遂心宿疾腾粜天底下无厓想想贤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