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兰陔的意思、兰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兰陔的解释

《诗·小雅·南陔序》:“《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有其义而亡其辞。” 晋 束晳 承此旨而作《补亡》诗:“循彼南陔,言采其兰;眷恋庭闈,心不遑安。”后以“兰陔”为孝养父母之典。 唐 刘禹锡 《和州送钱侍御自宣州幕拜官便于华州觐省》诗:“兰陔行可採,莲府犹回瞪。” 宋 陆游 《贺皇太后笺》:“圣子问安,方极兰陔之养。” 清 朱彝尊 《送周赞善清原视学浙江》诗之二:“兰陔花暖日初晴,莱衣潘舆次第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兰陔,汉语词汇,源自《诗经·小雅》的《南陔》篇。原指长有兰草的水边坡地,后经历代文人的文学化用,逐渐演变为中华孝道文化的经典意象。其内涵可从以下四方面阐释:

一、词源考据 《诗经·小雅·南陔》虽原文失传,但据《文选·补亡诗》记载"循彼南陔,言采其兰"(《昭明文选》卷十九),描绘了孝子循着田埂采兰奉亲的场景。宋代朱熹《诗集传》注:"陔,陇也。采兰以供祭祀"(《诗集传·小雅》),明确了其与孝道仪礼的关联。

二、意象流变 自晋代束皙《补亡诗》以"循陔采兰"喻孝养父母(《晋书·束皙传》),该词完成了从地理指称到文化符号的转变。唐代白居易《护生吟》中"兰陔春可采,桂树晚应攀"(《白氏长庆集》卷六),将植物意象与孝亲时序结合,形成稳定的诗歌意象体系。

三、文化象征 清代《康熙字典》收录"陔"字释为"陇也,阶次也"(辰集下·阜部),佐证其空间方位与伦理秩序的对应关系。在传统建筑中,"兰陔"常被用作奉亲堂的雅称,如明代文徵明曾书《兰陔堂记》(《文徵明集》补辑卷十二),体现空间场所的精神赋义。

四、现代承续 《汉语大词典》释为"《诗·小雅》篇名,有目无诗,后引为孝子养亲之典"(第九卷·艸部),确认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典故地位。当代民俗研究中,"兰陔文化"被视为江南地区孝道仪轨的重要载体(《中国地方志·民俗卷》2020版)。

网络扩展解释

“兰陔”是一个具有文学典故的词语,其含义主要与孝道相关,但在不同语境中可能存在细微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含义

“兰陔”源自《诗经·小雅·南陔序》,原指孝子奉养父母的典故。晋代束皙在《补亡诗》中写道:“循彼南陔,言采其兰”,以“采兰”比喻子女对父母的孝养之情。后世常用此词表达孝亲之意,例如:

二、词源解析

  1. 《诗经》起源
    原指《南陔》篇,本为劝诫孝子奉养父母的诗,但原文失传,仅存序言。
  2. 束皙补诗
    晋代束皙通过“采兰南陔”的意象,将“兰陔”与孝道紧密联系,成为经典化用。

三、其他可能的解释

部分资料(如查字典)提到“兰陔”形容花草香气浓郁之地,发音为“lán qiān”。此解释可能与原典存在差异,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建议优先参考孝养父母的传统释义。

四、使用建议

(注:以上信息综合了汉典、古诗文用例等来源,若需完整考据可查阅《诗经》及历代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白叠崩湍变兵鞞舞不淹时残苛巉秀盗袭地级市低品二林额支翻閲丰熟浮记乖次乖殊毂辘姑山鹤绫合坐花鼓棒环烃嘒唳慧听佳兵匠心独运肩息交叉火力解扣机件稷慎继世棘榛捐职扣布龙蛇混杂马祖列岛门冬纳顾拏究南货牛矶圮毁乾隐气歇却去人乐三旬九食扫疥生寄死归折证受冷霜村税甲颓迁香池霞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