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鞞舞的意思、鞞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鞞舞的解释

古舞名。舞人执鞞鼓于前(或两旁)导舞,故称。未详所起, 汉 已用于宴享, 隋 犹存,但已不执鞞。舞时有歌, 三国 时歌词已散失。 晋 张载 《鞞鼓赋》:“《鞞舞》焕而特奏兮,冠众妓而超絶。”《宋书·乐志一》:“《鞞舞》,未详所起,然 汉 代已施於燕享矣。”参阅《晋书·乐志》《隋书·音乐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鞞舞是中国古代一种以鞞鼓为道具的仪式性舞蹈,其名称源自舞者手持的乐器“鞞”。据《说文解字》记载,“鞞,刀室也”,早期指刀剑的鞘,后引申为一种小型鼓类乐器。该舞蹈最早见于汉代宫廷,属于“杂舞”范畴,兼具礼仪与娱乐功能。

从文献记载分析,鞞舞具有三个核心特征:其一,道具为柄上串连小鼓的鞞鼓,《宋书·乐志》描述其“形似鞞,故以为名”;其二,舞者人数固定,《隋书·音乐志》载汉代为十六人,至梁代改为八人;其三,兼具军事与宴乐属性,早期用于祭祀、誓师等庄重场合,魏晋后逐渐演变为宴飨助兴节目。

晋代傅玄在《鞞舞歌》序文中记载,该舞蹈在汉代属“燕乐”,曹操曾令文人重制其辞以配古曲。唐代《通典》提及鞞舞在武后时期仍存,但已与中原传统乐舞融合。值得注意的是,鞞舞的表演形式对后世队舞产生深远影响,其持器而舞的特点可见于敦煌壁画中的唐代乐舞图。

网络扩展解释

鞞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仪式性舞蹈,主要流行于汉魏时期,属于“杂舞”类别,常用于宫廷宴飨或祭祀活动。其名称中的“鞞”(音bǐng)指一种小型鼓类乐器,形制类似现代的拨浪鼓或扁鼓,舞者持鞞而舞,配合节奏完成特定动作。

核心特点:

  1. 乐器结合:舞者手持鞞鼓,边击打边舞蹈,强调鼓点与身段的协调。
  2. 礼仪功能:多用于宗庙祭祀或宴享场合,兼具娱乐与礼仪性质。
  3. 文学关联:曹植等文人曾为其创作歌词(如《鼙舞歌五篇》),内容多歌颂帝王功绩。

历史演变:

由于现存史料有限,鞞舞的具体动作、服饰等细节已难考证,但其作为早期乐舞的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舞蹈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建议查阅《乐府诗集》《宋书·乐志》等古籍获取更详实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百草抱舋避宼宾顺避重就轻卜钱蚕耕重床叠屋麤心浮气大本头得失参半玷染滴水不羼钝敝拂袖槅段官塘大道归径汩淢骇恻海警龁龁欢眷逭暑忽期家累千金践礼坚密拘卖开购控揣扣减寇乱类感冷板櫈冷俊两情缱绻敛马连染梦余宁绸棚扒吊栲蓬户气骨绮罗筵螼螾栖丘饮谷旗头散置剩磁十败水烟管酸眉苦脸俗界迕辱无射涎瞪小国效职霞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