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et out of the frying pan into the fire] 避开了坑,又掉进了井。比喻躲过了祸,又遇到了害
谓避过了坑,掉进了井里。比喻避去一害,又受另一害。《晋书·褚翜传》:“今宜共勠力以备贼,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亦作“ 避穽入坑 ”。 汉 焦赣 《易林·观之益》:“避穽入坑,忧患日生。”一本作“ 避井入坎 ”。
“避坑落井”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指避开地面的坑穴却落入深井,比喻避开了眼前的灾祸,又陷入更严重的危险。该成语由两个动宾结构“避坑”与“落井”组成,通过递进关系强化了“祸不单行”的语境。根据《汉语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的解释,其语义核心在于强调“接连遭遇困境的无奈状态”,与“前门拒狼,后门进虎”“才出龙潭,又入虎穴”等成语形成近义关联。
从词源角度看,“避坑落井”脱胎于古代生活场景的具象描述,后逐渐抽象为对复杂危机的文学化表达。《现代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22年修订版)进一步指出,该成语在近现代白话文中多用于形容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场景中难以周全的处境,例如:“公司为躲避债务纠纷裁员,却因违反劳动法被起诉,实属避坑落井。”
在语法使用上,“避坑落井”常作谓语或宾语,多与“不料”“反而”等转折词搭配,例如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中“本欲避坑落井,谁料愈陷愈深”的用法,体现了古代白话小说对成语的灵活运用。
避坑落井(bì kēng luò jǐng)是一个汉语成语,具体解析如下:
基本释义
字面指躲过了地上的坑,却不慎掉进井里。比喻刚避开一种危险,又陷入另一种更严重的困境,强调因判断失误或应对不当导致祸患接踵而至。
出处与典故
源自《晋书·褚翜传》:“今宜共戮力以备贼,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原指内部争斗会导致原本可规避的外部危机反扑。
深层含义
该成语警示人们应对风险时需全面考量,不能顾此失彼。例如:为躲避债务盲目投资高风险项目,最终负债更重,即属“避坑落井”。
语法与用法
例句参考
“他本想通过裁员缓解资金压力,不料核心团队流失导致项目失败,真是避坑落井。”
若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查阅《晋书》或权威成语词典。
安寐伴音并入不鲗溜赤疫楚金瘁索瘩背玳瑁帘迭嶂层峦堕地芳芗肺腑交风襟夫男副页宫角官寮骨榇滚刀寒晓恒象黄明胶魂洲鉴真葭思阶级性解怨考妣乐极哀来辽祖邈行米面民膏民脂难産排练迫趣切促綦连耆年秦楼楚馆芍陂日以继夜扫帚菜善名沈落授木摅书焘覆啼明未艾方兴吴安王五形物议沸腾午枕遐疆香地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