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手实法的意思、手实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手实法的解释

宋神宗 熙宁 七年 吕惠卿 执政时所建立的令民自报田地财产的办法。《宋史·食货志上五》:“时免役出钱或未均,参知政事 吕惠卿 及其弟 曲阳县 尉 和卿 皆请行手实法。其法:官为定立田产中价,使民各以田亩多少高下,随价自占,仍并屋宅分有无蕃息立等,凡居钱五当蕃息之钱一。非用器、田穀而輒隐落者许告,有实,以三分之一充赏。将造簿,预具式示民,令依式为状,县受而籍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手实法是中国古代官府推行的一种赋役征派制度,核心在于要求百姓自行申报(即“手实”)其家庭人口、年龄、田产、物产等资产状况,作为官府征收赋税、摊派徭役的直接依据。其名称源于“亲手写实”之意,强调由民户主动如实陈报。

核心内涵与运作方式

  1. 自行申报原则:官府不主动核查,而是规定期限,由户主(通常是家长)亲自或委托他人,按照官方要求的格式和项目,详细填写本户的资产清单,包括田地位置、面积级、桑枣树木数量、房屋、牲畜等动产与不动产,以及家庭成员的姓名、年龄、性别、身份(如丁男、中男、老小、奴婢等)。
  2. 作为征税基础:申报的资产清单(手实状)提交后,官府据此核定该户的户等(划分贫富等级)和应纳税额(如租庸调、两税)或应服徭役的种类与天数。资产多者税役重,资产少者税役轻。
  3. 连带责任与告赏:为确保申报的真实性,手实法常辅以严厉的惩罚措施和告赏制度。例如,唐代规定申报不实者,户主将受杖刑;宋代王安石变法时期推行的“手实法”(由吕惠卿具体主持),更是要求邻里之间互相监督告发隐匿财产的行为,告发者可获得被罚没资产的一部分作为奖赏。

历史沿革与特点

手实法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中一种重要的资产申报制度,其本质是官府要求民户自行申报家庭资产状况以作为征税派役依据的方法。它体现了官府试图直接掌握社会财富信息以加强财政汲取能力的努力,曾在唐、宋等朝代推行。尽管其初衷在于均平税负,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因设计缺陷(如严苛的告赏)和吏治问题,导致扰民严重、社会矛盾加剧,难以持久推行。

参考来源:

  1. 漆侠. (1987). 《王安石变法》. 上海人民出版社. (阐述宋代手实法推行背景、内容及失败原因)
  2. [宋] 脱脱 等. 《宋史·食货志》. (原始史料记载宋代手实法条文及实施情况)
  3. 郑学檬 主编. (2000). 《中国赋役制度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系统梳理历代赋役制度,包括手实法在唐、宋的实施)
  4. 辞海编辑委员会. (2019). 《辞海》(第七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提供“手实法”词条的标准定义和基本历史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

手实法是宋代推行的一项经济政策,其核心是要求民众自行申报田地与财产,作为国家征税依据。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背景

手实法由北宋政治家吕惠卿于熙宁七年(1074年)主导实施,属于王安石变法中的一项配套措施。其目的是通过民众自报资产,解决当时赋税不均的问题,尤其针对免役法执行中的漏洞。

二、实施方法

  1. 官方定价与自报:官府预先制定田产、房屋等资产的基准价格,民众需根据实际占有情况,按价目自行申报田地面积、财产数量及价值。
  2. 奖惩机制:隐瞒不报者允许他人举报,查实后罚没隐瞒部分的三分之一作为举报奖励。
  3. 登记流程:县衙统一接收民众填报的“手实状”,并据此编订户籍与税册。

三、历史关联

四、争议与评价

该法虽意图均平赋役,但实际推行时因官吏苛责、民众为规避高税刻意低报资产,导致数据失真,反而加剧社会矛盾,成为变法失败案例之一。

(注:将“手实法”误释为形容手艺的成语,经核查为错误信息,已排除。)

别人正在浏览...

八面山变移猜虐灿铄尘坌忡忡筹椀筹筯垂绥爨人答茬儿颠耍迭为宾主堆谷场黆黆归径憨怜旱藕何范荷帙黄芽菜花塼虎喙縠绉箭道借题历任陋敝纶言率由蚂蚁缘槐媚态没有说的蒙昧主义默解牧地宁王耙耧破国千长嵌花颯飁审择饰非文过石梅士民书籍隋珍琐牕唐璜恬愉头飞鼻饮忘情负义緼黂诬构诬惑向着相知恨晩鲜廉寡耻衔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