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人主为求善言所立之旗。语出《管子·桓公问》:“ 舜 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汉书·文帝纪》:“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欲有进者,立於旌下言之。” 宋 范仲淹 《从谏如流赋》:“我后光被羣方,柔怀多士,陈谤木而听政,建善旌而求理。”
"善旌"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文化符号,指用于招纳贤才、表彰德行的旗帜。以下从词典释义、文化渊源及功能角度分述:
善旌(shàn jīng)
指古代君王为鼓励进谏或表彰善行而竖立的旗帜。百姓见到此旗,可在此处向君主提出治国建议或举荐贤德。其核心功能是广开言路、选拔人才,常与"谏鼓"(供鸣冤谏言的鼓)并称,体现古代纳谏制度。
来源:《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
《周礼》始载
最早见于《周礼·夏官·大司马》:"建旌以表识善行",郑玄注:"旌,旌旗也……欲有谋者,立旌下垂縿以招之。" 说明其形制为带飘带的旗,用于招引建言者。
来源:《周礼注疏》卷二十九
旌表制度的延伸
与后世"旌表节孝"的牌坊同源,均属表彰体系。但"善旌"更侧重动态的民意收集,如《管子·桓公问》载:"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强调君主通过旌旗直接倾听民声。
来源:《管子校正》卷十八
因该词属古汉语专有制度名词,权威释义需依托典籍。推荐查阅:
注: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通过"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或"国学大师"(guoxuedashi.com)检索相关电子文本。
“善旌”是古代君主为征求善言、鼓励进谏而设立的旗帜,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历史渊源
政治意义
延伸用法
补充说明:该词属于历史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或文言文解读场景。
保辜保子被冤摽摇壁上观恻伤乘且戳活儿电报机调笇都团肥伟風蝶覆检覆杅贡单怪说贵习孤蒙含垢包羞鹤鹤化杖回视驹掇恐悸髋髀连袤脸水慄鋭乱祸埋根嫚语蒙衫门下年少气盛蹑跨旁搜贫而乐道气量青牛师啓四体撒腿山菊水线四禅定肆无忌惮悚庆天麟恸絶侂生忘形交万象更新猥士文曲无生理乡规民约小畜销氛屑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