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rp,an ancient plucked stringed instrument] 古代来自西域的译词。一种拨弦乐器,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分卧式和竖式两种。琴弦一般系在敞开的框架上,用手指拨弹
古代拨弦乐器名。有竖式和卧式两种。《史记·孝武本纪》:“祷祠 泰一 、 后土 ,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 应劭 云: 武帝 令乐人 侯调 始造箜篌。”《隋书·音乐志下》:“今曲项琵琶、竪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旧唐书·音乐志》:“﹝卧箜篌﹞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竖箜篌 汉灵帝 好之,体曲而长,二十有二(一作“三”)弦,竪抱于怀,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 郭沫若 《哀时古调》诗之九:“天风吹,海浪流。满怀悲愤事,聊以寄箜篌。”
箜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箜篌分为卧式和竖式两种主要形制。此外,古代还存在第三种形制——凤首箜篌,但现代已少见。竖箜篌因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又称“胡箜篌”。
箜篌在古代音乐中占据重要地位,广泛应用于舞蹈、戏曲和诗歌等艺术形式。其音色清雅,常被文人墨客赋予诗意,如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描写。现代箜篌在形制与演奏技法上有所创新,成为传统与现代音乐融合的桥梁。
如需进一步了解字形或拼音,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箜篌(kōng hóu)是一种古代弹弦乐器,也称为"筇篱"或"徽欻"。它在中国古代音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最早的伴奏乐器之一。
箜篌由两个部首组成,"竹"(zhú)和"篆"(zhuàn),共计21个笔画。
箜篌一词来源于古代的楚国,最早出现在了《楚辞·离骚》章中。在繁体字中,箜篌的写法为「箜篌」。
在古代,箜篌的汉字写法有所不同,常见的有「箜」「外篦」等形式。
1. 他手持箜篌,声音悠扬地弹奏着古老的曲子。
2. 汉代诗人嵇康在《箜篌引》一诗中写道:银衫落,霓裳卷,珠箔纮篁,兰麝发香。
箜篌演奏家、箜篌曲、箜篌声、箜篌艺术
徽琴、筚篥(bìlì)
箫(xiāo)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