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rp,an ancient plucked stringed instrument] 古代来自西域的译词。一种拨弦乐器,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分卧式和竖式两种。琴弦一般系在敞开的框架上,用手指拨弹
古代拨弦乐器名。有竖式和卧式两种。《史记·孝武本纪》:“祷祠 泰一 、 后土 ,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 应劭 云: 武帝 令乐人 侯调 始造箜篌。”《隋书·音乐志下》:“今曲项琵琶、竪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旧唐书·音乐志》:“﹝卧箜篌﹞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竖箜篌 汉灵帝 好之,体曲而长,二十有二(一作“三”)弦,竪抱于怀,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 郭沫若 《哀时古调》诗之九:“天风吹,海浪流。满怀悲愤事,聊以寄箜篌。”
箜篌(kōng hóu)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拨弦乐器,其名称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史记·孝武本纪》。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箜篌分为竖箜篌与卧箜篌两类:竖箜篌形制类似竖琴,琴体呈弓形,多通过丝路从西域传入;卧箜篌则平置弹奏,琴体似瑟,属本土传统乐器。
从形制与历史发展看,箜篌可分为三种典型类别:
在文学意象中,箜篌承载着特殊的文化符号。《孔雀东南飞》中“十五弹箜篌”展现其闺阁雅趣,李贺《李凭箜篌引》更以“昆山玉碎凤凰叫”形容其音色清越。这种乐器在敦煌莫高窟第327窟壁画、日本正仓院藏唐代螺钿槽箜篌等文物中均有实物印证。现代依据《乐书》《通典》等典籍记载,已实现箜篌形制的复原与演奏技艺传承。
箜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箜篌分为卧式和竖式两种主要形制。此外,古代还存在第三种形制——凤首箜篌,但现代已少见。竖箜篌因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又称“胡箜篌”。
箜篌在古代音乐中占据重要地位,广泛应用于舞蹈、戏曲和诗歌等艺术形式。其音色清雅,常被文人墨客赋予诗意,如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描写。现代箜篌在形制与演奏技法上有所创新,成为传统与现代音乐融合的桥梁。
如需进一步了解字形或拼音,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蔼如百年难遇愎狠弊幸惨僻巢许城防军穿针点拨点窜低首笃爱返少閤门购请横命候舍会务火灵驾肩接迹坚信积阀骥伏枥九金旧来坑埋宽度旷年兰房两説隆寒瘰癧买办资産阶级拈轻怕重柠檬昵戏濮议卡子庆色青霄亲缘气炎炎荣乐三道头上寿市郭石民说矮话硕辅数棋鼠胎松裔踏地踏顿铜像尾音吴咏象觯仙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