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rp,an ancient plucked stringed instrument] 古代來自西域的譯詞。一種撥弦樂器,弦數因樂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分卧式和豎式兩種。琴弦一般系在敞開的框架上,用手指撥彈
古代撥弦樂器名。有豎式和卧式兩種。《史記·孝武本紀》:“禱祠 泰一 、 後土 ,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 裴駰 集解引 徐廣 曰:“ 應劭 雲: 武帝 令樂人 侯調 始造箜篌。”《隋書·音樂志下》:“今曲項琵琶、竪頭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華夏舊器。”《舊唐書·音樂志》:“﹝卧箜篌﹞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撥彈之……豎箜篌 漢靈帝 好之,體曲而長,二十有二(一作“三”)弦,竪抱于懷,用兩手齊奏,俗謂之擘箜篌。” 郭沫若 《哀時古調》詩之九:“天風吹,海浪流。滿懷悲憤事,聊以寄箜篌。”
箜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撥弦樂器,具有豐富的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箜篌分為卧式和豎式兩種主要形制。此外,古代還存在第三種形制——鳳首箜篌,但現代已少見。豎箜篌因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原,又稱“胡箜篌”。
箜篌在古代音樂中占據重要地位,廣泛應用于舞蹈、戲曲和詩歌等藝術形式。其音色清雅,常被文人墨客賦予詩意,如李賀《李憑箜篌引》中的描寫。現代箜篌在形制與演奏技法上有所創新,成為傳統與現代音樂融合的橋梁。
如需進一步了解字形或拼音,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箜篌(kōng hóu)是一種古代彈弦樂器,也稱為"筇籬"或"徽欻"。它在中國古代音樂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認為是最早的伴奏樂器之一。
箜篌由兩個部首組成,"竹"(zhú)和"篆"(zhuàn),共計21個筆畫。
箜篌一詞來源于古代的楚國,最早出現在了《楚辭·離騷》章中。在繁體字中,箜篌的寫法為「箜篌」。
在古代,箜篌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常見的有「箜」「外篦」等形式。
1. 他手持箜篌,聲音悠揚地彈奏着古老的曲子。
2. 漢代詩人嵇康在《箜篌引》一詩中寫道:銀衫落,霓裳卷,珠箔纮篁,蘭麝發香。
箜篌演奏家、箜篌曲、箜篌聲、箜篌藝術
徽琴、筚篥(bìlì)
箫(xiāo)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