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束内心。 汉 袁绍 《与公孙瓒书》:“足下曾不寻讨祸源,克心罪己。”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漕矩吒国》:“宗事外道,克心苦行,天神授其呪术。”
亦作“尅心”。铭刻在心。《三国志·吴志·贺齐传》“ 徐盛 被创矢矛” 裴松之 注引《江表传》:“ 权 征 合肥 还,为 张辽 所掩袭於 津 北,几至危殆。 齐 时率三千兵在 津 南迎 权 …… 权 自前收其泪曰:‘大惭!谨以尅心,非但书诸绅也。’”
“克心”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指克制内心的私欲或杂念,强调内在的自我约束和道德修养。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克心”指克制、战胜内心的私欲、邪念或不当的念头,以达到道德纯净或精神提升的目的。
二字结合,即通过自我约束使内心符合道德规范。
儒家修身理念
“克心”与儒家“克己复礼”思想一脉相承,强调通过克制私欲回归道德本真。
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云:“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即通过“克心”实现“复礼”。
(来源:《四书章句集注》)
道家与佛家的关联
道家主张“清心寡欲”,佛家讲“降伏其心”,均与“克心”的自我修持理念相通。
例:《道德经》载“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隐含克制妄念以近道。
(来源:《道德经》)
古代文献用例
(来源:《汉语大词典》)
在现代语境中,“克心”多用于强调自律、自省的精神修养,常见于传统文化讨论或道德教育领域。
例:
“修身需先克心,摒除杂念方能专注向善。”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在线链接,以上来源均为权威出版物,建议通过图书馆或正规学术平台查阅。)
“克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核心解释:
“克心”主要指克制内心欲望,保持理智。由“克”(克制、战胜)和“心”(思想、意志)组成,强调通过自我约束抵御外界干扰或诱惑。
约束内心
铭刻于心(较少见)
如需进一步查阅古籍原文或姓名案例,可参考、6、7等来源。
别削炳烛播音员不丰不杀采樵産母痨馋涎尺幅千里痴浊穿綳春藉楚弄翠霞麤粝宕延黨援顶鍼续麻东师防托飞五归咎于豪暴黑壤晦雺辉鑴见风使帆减薪激薄紧缩刻鹄科徭连钱连钱骢料事如神论千论万螺子黛鲈乡亭緑珠潭卖赋梅河豚门静脉淼漫庙筭濆沸烹银破功夫墙垛砂锣上谕山庄胜因疏财仗义书阁熟货水落石出顺过饰非岁蚀套裁天齐王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