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课钱的意思、课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课钱的解释

(1).税金。《旧唐书·玄宗纪下》:“癸卯,停郡县差丁白直课钱。” 清 吴长元 《宸垣识馀》:“京师各门课钱,俱有小内使经筦收纳。” 清 赵翼 《瓯北诗话·吴梅村诗》:“ 崇文门 税务自立规条,擅抽课钱。”

(2).卜金。 元 王晔 《桃花女》楔子:“近因年老,做不的甚么重大生活,只教他管舖,无非开舖面,掛招牌,抹桌櫈,收课钱。” 明 无名氏 《精忠记·兆梦》:“[末]我是 岳 府中,请你卜卦。[丑]就去,[末]少待。[禀介相见介老旦]取课钱来。”

(3).占卜时用作卜具的钱。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观音课》:“用课钱乎?曰:我自有。”

(4).债款。 明 周履靖 《锦笺记·怨寡》:“近闻 陈 宅大娘广放课钱,不免与他称贷几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课钱”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语义特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官府按法规征收的赋税款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课”在此为动词,本义指“征收、摊派”,与“钱”组合构成动宾结构,特指通过官方行政手段征集的资金。

从历史沿革看,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唐代赋税制度。《旧唐书·食货志》载“课钱”主要用于地方军费开支,如“每岁加税钱五十万贯,以充水陆运费”,表明其具备专项财政属性。宋代《文献通考》进一步记载了课钱的征收标准:“计亩而税,亩别五文”,体现其作为土地附加税的特征。

在语义演变过程中,“课钱”曾衍生出两种特殊用法:一是指代宋代商税中的“过税”,即商品流通税,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商贾须“每千钱算二十,名曰过税”;二是指明清时期对盐业、矿业等特许经营行业征收的专项税,如《明史·职官志》所载“盐课司大使掌盐税征收”。

现代汉语语境中,该词已退出日常使用范畴,仅存于历史文献及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当代《中国历史大辞典》将其归类为“古代财政术语”,建议研究使用时需结合具体历史时期的赋税制度背景进行解读。

网络扩展解释

“课钱”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 税金
    指古代官府征收的赋税。例如《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停郡县差丁白直课钱”,清代文献也提到京师城门收税的情况。

  2. 卜金(占卜费用)
    用于支付占卜的费用。如元代杂剧《桃花女》中描述占卜者“收课钱”的场景,明代文献中也有类似记载。

  3. 占卜用具
    特指占卜时使用的钱币,具有宗教或民俗意义。如清代俞樾提到“用课钱乎?”的记载,道教咒语钱也被称为“课钱”,用于占卜仪式。

  4. 债款(次要含义)
    少数文献(如明代《锦笺记》)将“课钱”引申为借贷的款项,但这一用法较为罕见。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上述标注的网页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安乐窝安危相易蚌盘不过尔尔残坏参检豺鼠子槎头鯿成话陈胔赤溜出律崇饮鉏商催发道不得等样点注凋瘠雕辂度箓肤廓苟从絓法华言豁厂椒香家生哨积瘕浄宫经济学金轴开发银行扛擡劳燕分飞例句涖丧命期闹蹩扭捻脚捻手藕丝拍卖旁聚漂染屏翳戚恨轻财好施青春攘窃忍命入浴生关死劫升腾事捷功倍水产业说智维护午月无踪邪子新丰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