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饧的意思、膏饧的详细解释
膏饧的解释
饴糖。《后汉书·樊鯈传》:“又 野王 岁献甘醪、膏餳,每輒扰人,吏以为利。 鯈 并欲奏罢之。”
词语分解
- 膏的解释 膏 ā 肥,肥肉:膏粱(肥肉、细粮)。膏腴。膏沃。 脂油:春雨如膏。膏泽(a.滋润作物的及时雨;b.喻给予恩惠)。 中医指心尖脂肪,认为是药力达不到的部位:病入膏肓。 膏 à 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上:
- 饧的解释 饧 (餳) í 糖稀。 糖块、面剂子等变软:糖饧了。 精神不振,眼睛半睁半闭:眼睛发饧。 笔画数:; 部首:饣;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膏饧”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膏饧(拼音:gāo xíng)指饴糖(即麦芽糖),属于古代食品或贡品。该词由“膏”(脂油、精华)与“饧”(糖的古称)组合而成,强调糖的质地如膏般细腻。
二、文献出处
《后汉书·樊鯈传》记载:“野王岁献甘醪、膏餳,每辄扰人,吏以为利。”此处描述东汉时期野王地区每年进贡甜酒和饴糖,但因官吏借此谋利,成为百姓负担。
三、历史背景
- 古代贡品:膏饧常作为地方特产进贡朝廷,反映古代糖制品的地域性和珍贵性。
- 社会影响:文献中提到樊鯈欲奏罢膏饧进贡,侧面揭示古代地方进贡制度可能引发的腐败问题。
四、相关延伸
- 构词分析:“膏”在古汉语中既可指油脂(如“膏腴”),也可引申为精华(如“膏髓”),此处形容饴糖的质地;“饧”专指糖类食品(如“杏饧”“胶牙饧”)。
- 现代关联:饴糖至今仍是传统糕点原料,如关东糖、糖瓜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原文或古代饮食文化研究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膏饧(gāo xíng)是一个古老的汉字词语,可以拆分为“膏”和“饧”两个部分。根据部首查询,其中“膏”部的部首是“⺼”(肉),“饧”部的部首是“饣”(食物)。根据笔画查询,“膏”部共有10画,“饧”部共有12画。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形容一种糕点或粘糊状的食物。在繁体字中,膏饧被写作「膏餳」。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膏”部的形状可能和现代写法略有不同,但整体的意思并没有改变。
以下是一些关于膏饧的例句:
1. 厨师用薄膜包裹着鲜美的膏饧。
2. 在传统文化中,膏饧是丰富重要的节日食物之一。
膏饧没有明确的组词形式,因为它通常作为一个整体使用。然而,你可以使用其他形容词或动词来修饰膏饧,比如美味的膏饧或制作膏饧。
在近义词方面,可以用膏状,粘糊等词来替代膏饧。
至于反义词,没有一个明确与膏饧相反的词汇。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