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乾余骨的意思、乾余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乾余骨的解释

古代传说中的鸟名。《庄子·至乐》:“鴝掇千日为鸟,其名曰乾餘骨,乾餘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又见《列子·天瑞》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乾余骨”是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种传说生物,其解释主要源自道家典籍。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析:

  1. 基本释义
    该词最早见于《庄子·至乐》,其中描述了一种生物演化过程:“鸲掇(一种虫)千日化为鸟,其名为乾余骨”。后在《列子·天瑞》中也有类似记载,表明这是道家对生命形态转化的哲学隐喻。

  2. 演化关联
    根据典籍描述,乾余骨本身具有特殊的转化能力——其唾液可化为“斯弥”(一种小虫),斯弥再演变为“食醯”(酒瓮中的蠛蠓)。这组转化链条体现了道家“万物相生相化”的循环思想。

  3. 文学象征
    该词在古籍中常作为哲学概念的具象化表达,用以阐释生命形态的无尽变迁与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性,属于典型的道家寓言式词汇。

  4. 现代引申义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为“坚持不懈”的成语,这可能是基于字形中“干”“骨”等字的意象联想,属于后起的衍生含义,与古籍原意有本质区别。

建议在学术研究或古籍阅读时,优先参照《庄子》《列子》原始语境,避免与现代引申义混淆。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典网、沪江词典等标注先秦文献出处的专业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二

乾余骨的意思

乾余骨 (qián yú gǔ) 是一个成语,表示干燥空旷、严寒凄凉的环境。它形象地描述了没有生命气息、荒凉寂寞的景象。

拆分部首和笔画

乾 (qián)的部首是乙,并且它有四笔。

余 (yú)的部首是人,并且它有七笔。

骨 (gǔ)的部首是骨,并且它有九笔。

来源和繁体

乾余骨最早来源于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乾坤无地,莽苍一色,乱冲穹碧暗,乳酪□寥缺。惊霜凄恻,意若鬼哭。骨肉难常卧,况乎枭与鹿。”其中“乾坤无地,莽苍一色,乱冲穹碧暗”被简化为乾余骨。

乾余骨在繁体字中写作「乾餘骨」。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乾坤无地写作「乹墲止土」,莽苍一色写作「冃蒙配中」,乱冲穹碧暗写作「㠯充穹极闇」,乳酪寥缺写作「㗒貝寮欠」。

例句

这座荒凉的原野上一片乾余骨,没有一丝生气。

在寒冷的冬天,孤零零的树枝上挂满了乾余骨一样的冰柱。

组词

干枯、荒凉、凄凉、寂寞、冷寂等。

近义词

荒芜、萧瑟、凄凉等。

反义词

繁华、生机、活泼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