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抗言的意思、抗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抗言的解释

(1) [loudly speak]∶高声而言

(2) [speak bluntly]∶直言

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明史》

详细解释

(1).高声而言。 三国 魏 嵇康 《管蔡论》:“遂乃抗言率众,欲除国患。翼存天子,甘心毁 旦 。”《周书·窦毅传》:“ 毅 抗言正色,以大义责之。” 宋 董弅 《闲燕常谈》:“今世居下位而能执义抗言如 辅之 者,固难其人。” 明 宋濂 《天竺灵山教寺慈光园昭法师若公塔铭》:“时内侍监 鱼朝恩 怙贵诞肆,宰相 元载 亦敛容避去。 造 与殿中侍御史 李衎 抗言折之,世称直臣。”

(2).对面交谈。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清 陈梦雷 《拟古诗·客从远方来》:“畴昔与君知,抗言谈在昔。” 龚尔位 《开岁述怀》诗:“岁新人惟旧,抗言多良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抗言"一词在汉语词汇体系中具有明确的语义内涵和历史承袭关系。根据《汉语大词典》(1997年商务印书馆版)的释义,该词包含两个核心义项:一是指高声直言,表达不同意见,《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2年)引《后汉书·申屠蟠传》"众人皆抗言抗论"佐证其古义;二指当面反驳,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所载"抗言相争"的现代用法。

从词源学角度考察,"抗"字本义为抵御,《说文解字》释作"扞也",与"言"组合构成动宾结构,引申为用言语进行抵抗的行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2017年)指出该词常见于书面语体,多用于描述正式场合的言语对抗。在语法功能上,既可作谓语(如"抗言直谏"),也可构成状中结构(如"抗言而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特别强调其语义强度,标注为"庄重书面语",与普通口语中的"反驳"形成语体差异。该词在历史文献中的典型用例可追溯至《晋书·周顗传》"抗言犯颜",生动展现古代士大夫的谏诤风范。当代语言实践中,多用于政论、学术论辩等严肃语境,承载着华夏文化中"文死谏"的精神内核。

网络扩展解释

“抗言”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高声而言
    指大声说话或态度坚定地表达观点。例如《周书·窦毅传》中“毅抗言正色,以大义责之”,描述窦毅高声且严肃地陈述道理。

  2. 直言不讳
    表示坦率、不避讳地发表意见。如《明史》中“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即直言地方狭小无法容纳车马。

二、扩展用法

三、词源与结构

“抗”本义为抵抗、抗衡,引申为态度鲜明;“言”即言语。组合后既体现声音的强度,也强调内容的直率。

总结来看,“抗言”既可用于描述高声表达,也指坦率直言,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

哀哀父母傍顾抱节君辩巧冰齿残梦草腹菜肠擦头皮辞惮等伴灯台二传手乏乏方扇高情远致蛤精疾孤奉呵卵画轮车会物火器营胡作胡为建筑面积襟带惊传酒卢踞见军吏硿然鳞游嫠人鸾俦马庌马院拈搭昵厚判司蟠枝菩提强本弱枝窃贼鬐鬣期盼却老霜儒硕散生伤恸尚享邵伯升秩沈坠守喜婆素衷田僮挺走托收痏疥委皃委托书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