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刷除蒙在表面的一层薄膜。 唐 皮日休 《鲁望读<襄阳耆旧传>见赠五百言<耆旧传>所未载者予次而赞之因而寄答次韵》:“日似新刮膜,天如重熨縐。”
(2).中医医术,指治疗肓膜之病。肓膜在腹脏之间,药力难及,治愈不易。 唐 韩偓 《访明公大德》诗:“刮膜且扬三毒论,摄心徐指二宗禪。” 宋 刘克庄 《村居书事》诗之四:“刮膜神方直万金,国医曾费一生心。可怜髽髻提篮者,也有盲人问点针。”
“刮膜”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多层含义:
指通过刮除物体表面的薄膜,比喻揭示事物的真相或本质。例如在文学或日常语境中,常用来形容去除表象、探求内在真实的过程,如“刮去伪装,方见本真”。
指治疗肓膜之病的医术。肓膜位于人体腹脏之间,传统中医认为此处药力难以直达,治愈难度较大,因此“刮膜”也暗含医术高深或治疗疑难病症的意味。例如唐诗中曾用“刮膜且扬三毒论”描述相关疗法。
唐代诗人皮日休在《鲁望读<襄阳耆旧传>见赠五百言》中以“日似新刮膜”比喻去除遮蔽后重现光明,宋代刘克庄的诗句“刮膜神方直万金”则进一步强化了中医层面的含义。
在当代语境中,该词偶尔被借用于医学领域,如“刮子宫内膜”等具体手术操作,但此用法属于专业术语,与成语本义关联较弱。
“刮膜”既是一个比喻性成语,也是中医术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核心内涵始终围绕“去除表层,探求本质”或“治疗深层病症”展开。
《刮膜》是一个常用的词语,一般指的是通过刮除或去除薄膜的过程或行为。它可以表示用刮刀等工具将薄膜从物体上刮掉,也可指使用化学方法等除去物体表面的膜状物。
《刮膜》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刀和⺢。其中,刀部表示与刀相关的意思,⺢部表示皮肤、皮革等的意思。它的总笔画数为10画。
《刮膜》一词的来源较为明确,最早出现在古代医学中。在古代医理中,常用刮刀将人体表面的皮肤刮去一层,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后来,这个词汇逐渐引申为去除物体表面膜状物的行为。
《刮膜》的繁体字为「刮膜」,形状与简体字相同,只是书写方式略有不同。
在古代,刮膜一词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旧时刮膜的汉字写作「剮膜」,其中「剮」表示用刀刮去,「膜」表示皮肤表面的薄膜。
1. 医生用刮刀给病人刮膜,以促进血液循环。
2. 我买了一个新手机,为了保护屏幕,我刮掉了上面的保护膜。
1. 刮风:指风力较大,有刮拭的感觉。
2. 刮痧:指使用刮板等工具对人体皮肤进行刮拭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1. 剥落:指物体表面的薄膜或外层因破损或老化自然脱落。
2. 去膜:指去除物体表面的膜状物。
1. 覆膜:指在物体表面覆盖一层薄膜。
2. 上膜:指将膜状物贴到物体表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