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色的意思、鄙色的详细解释
鄙色的解释
羞愧之色。 汉 徐干 《中论·贵验》:“ 曾子 曰:‘或言予之善,予惟恐其闻;或言予之不善,惟恐过而见予之鄙色焉。故君子服过也。’”
词语分解
- 鄙的解释 鄙 ǐ 中国周代地方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鄙师(古官名,周制每县五鄙,“鄙师”掌其鄙之政令祭祀)。 郊野之处,边远的地方:边鄙。 粗俗:鄙陋。鄙俗。鄙夫。鄙近(庸俗浅近)。 轻蔑,看不起:鄙视。
- 色的解释 色 è 由物体发射、反射的光通过视觉而产生的印象:颜色。色彩。色相(刵 )。色调(刼 )。 脸上表现出的神气、样子:脸色。气色。色厉内荏。 情景,景象:行色匆匆。景色宜人。 种类:各色用品。 品质,质
专业解析
"鄙色"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为罕见,其含义需结合"鄙"与"色"的本义及古代用法来理解。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阐释:
-
字面本义与核心含义
- 鄙:本义指边远之地(如《说文解字》:"五酂为鄙"),引申为粗俗、浅陋、轻视(如《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色:此处指脸上的神情、气色(如《说文解字》:"色,颜气也"),常指因情绪变化(如愤怒、羞愧)而显现的面部表情(如《战国策·赵策》:"太后之色少解")。
- 鄙色:合指因感到羞愧、耻辱或自惭形秽而显露在脸上的表情,即羞愧之色、惭愧的表情。它描述的是一种因自身行为、处境或认知到不足而产生的内在羞耻感外化于面部的神态。
-
语境中的具体表现
- 在古代文献中,"鄙色"常出现在人物因德行有亏、能力不足、地位卑微或做了不当之事后,面对他人(尤其是尊长、贤者或公众)时,内心感到羞耻而流露出的表情。例如,面对批评或高尚行为时自感不如,面露惭色。
-
与现代用法的关联
- 现代汉语中,"鄙色"一词已极少独立使用,其含义被更常用的"羞愧之色"、"惭色"、"愧色"等词语所取代。但其表达的"因羞耻而显露的面部表情"这一核心概念依然存在。
"鄙色"指人因内心感到羞耻、惭愧而表现在脸上的神情,是羞愧心理的外在显现。它属于描述人物神态的文言词汇,反映了古人对道德情感与面部表情之间联系的细腻观察 。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 对"鄙"、"色"及"鄙色"的释义提供了权威依据。
- 古代文献用例及训诂研究 - 如王力《古代汉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等,有助于理解字词本义及在古文中的运用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鄙色”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释
- 拼音:bǐ sè
- 词义:指羞愧之色,即因感到羞耻或惭愧而显露出的表情。该词由“鄙”(本义为边远、粗俗,引申为谦卑、自惭)和“色”(面容、表情)组合而成,强调因过失或不足而表现出的惭愧神态。
出处与经典引用
最早见于汉代徐干的《中论·贵验》,文中记载:
曾子曰:“或言予之善,予惟恐其闻;或言予之不善,惟恐过而见予之鄙色焉。故君子服过也。”
此处通过曾子的话,说明君子面对批评时应坦诚接受,避免因掩饰错误而露出羞愧之态。
用法与语境
- 多用于书面或古典文献,描述人在面对错误或批评时的心理状态。
- 例句:他因失误被当众指出,面上立现鄙色。
补充说明
“色”在古汉语中常指面部表情(如“喜形于色”),而“鄙”在此处侧重内心的自省与谦卑感。现代汉语中该词使用较少,更多见于研究古典文献或引用古文时。
别人正在浏览...
按金百奸贲豚编余笔仙不覩是瞠目结舌璀烂大士帝所斗谍窦窌蹲守崜峗梵门封顶凤帏风行雨散奉迎感咏高眄华绮奸顽金槽浸润之谮极枢镌骨铭心絶长补短两喈鹿卢论辑沦涟满盛木灾年谷不登撚指拟人化蒲类青泥城蘧除髯主簿戎戍三五门山瘴烧心壶砂铁数米而炊宋五嫂鹔鹴袍叹观止矣体皃推谢途经望梅往贤枉陷为山止篑陷锋先公下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