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核实定罪。 宋 欧阳修 《论内臣冯承用与外任事札子》:“窃以方今内外臣寮,若有罪犯,便须勘劾,依法行遣。”
“勘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析:
词义解释
“勘劾”指核实并定罪的过程,强调通过调查确认罪行后予以弹劾或处罚。该词多用于古代司法或监察制度中,常见于对官员违法行为的审查。
结构分析
历史用例
宋代欧阳修在《论内臣冯承用与外任事札子》中提到:“若有罪犯,便须勘劾,依法行遣。”此例说明古代对官员犯罪需经严格核查再定罪处置的程序。
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该词已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法制或历史文献时仍具参考价值,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司法内涵。
“勘劾”是古代司法术语,融合调查与定罪双重含义,反映了传统法律中对程序严谨性的要求。
勘(kān)是一个多音字,作谓词、名词、动词使用,表示审查、检查的意思。拆分部首为力,笔画数为9。在古代汉字中的写法为“戈力刀”,在繁体中则写作“勘”。
弹(tán)劾(hé)是一个经常和勘一起使用的词组,意思是对官员进行指责、质问或者检举的行为。弹的拆分部首为弓,笔画数为5;劾的拆分部首为力,笔画数为7。弹劾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律法制度,起初是指向皇帝递交弹劾文书,后来引申为对官员行为的质问。
繁体中的勘字写作「勘」,字符结构保持了原始的样子,使用了更多的笔画,美观大方。
在古代,勘字使用「戈力刀」的写法,其中「戈」表示戈矛的形状,象征力量;「力」表示力量,意味着审查、检查;「刀」表示刀的形状,代表刮削、澄清。这个古汉字写法中的每个部分都体现了勘的含义。
1. 法官正在勘察现场证据。
2. 他被弹劾了贪污和************的罪名。
调勘、核勘、勘察、勘查、勘验、勘误。
审查、检查、审议。
确认、批准、采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