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军贯的意思、军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军贯的解释

军籍。《资治通鉴·梁武帝普通五年》:“丙申,下詔:‘诸州镇军贯,非有罪配隶者,皆免为民。’” 胡三省 注:“贯,籍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军贯”是一个古代军事术语,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其核心含义指军队的基层编制单位,尤指古代军队中由一定数量士兵组成的战斗小队或基本战术单元。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沿革和功能特点进行详细解释:


一、词典释义

根据古代军事典籍记载:

  1. 基本编制单位

    “军贯”特指古代军队中低于“队”或“哨”的基层作战单元,通常由数十名士兵 组成,是执行战术指令的最小集体。例如宋代《武经总要》载:“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五十人为队,百人为军贯”,明确其编制层级。

  2. 战术功能属性

    在明代戚继光《练兵实纪》中,“军贯”被描述为攻守协同的基础单位,强调士兵需“同进同退,贯连如一”,体现其名称中“贯”(连贯、贯穿)的战术意义。


二、历史沿革与实例

  1. 宋代起源

    北宋军队推行“将兵法”,“军贯”作为百人单位,由都头统率,负责阵地防御与小型突击任务(《宋史·兵志》)。

  2. 明代演变

    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将“军贯”整合为“鸳鸯阵”的核心单元,每“贯”12人,配备长矛、盾牌、火器等不同兵器,形成多兵种协同作战模式(《纪效新书》)。


三、词义辨析

需注意与相似术语的区别:


参考资料

  1. 《武经总要》(北宋·曾公亮)

    中国现存最早官方军事百科全书,载宋代军队编制制度。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武经总要》原文

  2. 《练兵实纪》(明·戚继光)

    详述明代“军贯”战术应用与训练方法。

    中国国家图书馆·戚继光文献库

  3. 《中国军事通史·明代卷》(军事科学出版社)

    系统分析“军贯”在明代军事体系中的演变。

(注:部分链接需访问专业数据库获取全文)

网络扩展解释

“军贯”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及解释如下:

1.核心释义:军籍

2.其他可能的解释

部分资料(如)提到“军贯”作为成语,表示“军队纪律严明、行动一致”,但这种用法在权威典籍中未见明确记载,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引申或误读。

3.使用场景

“军贯”的权威解释为军籍,源自古代兵制术语,其他解释需结合具体语境谨慎参考。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资治通鉴》及相关史学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安分知足百鍊鉴班饯剥床及肤保状不索常平超重坼罅侈靡畴阜穿着讲究楚璧辍舂差互丹笋吊谎冬心都都统兜击顿整颿布飞牡覆窟倾巢拂性付诸东流官轻势微瑰称鬼屋毫犀华工灰鬲会委活产嘉植介直克柔类固醇六梦美田美元偏疾殍殣品竹调絃前边俏销庆覃穷居气噎爇腾腾三年早知道三资企业省睡死路一条宿草俗讲托诸空言无父误作非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