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高天蹐厚地的意思、局高天蹐厚地的详细解释
局高天蹐厚地的解释
语出《诗·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 陆德明 释文:“局本又作跼。”本谓蜷曲不敢伸展。后常指小心谨慎,惶惧不安。《后汉书·仲长统传》:“当君子困贱之时,跼高天,蹐厚地,犹恐有镇厌之祸也。” 李贤 注引 毛萇 曰:“跼,曲也;蹐,累足也。” 晋 葛洪 《抱朴子·知止》:“或智小败於谋大,或辕弱折於重载,或独是陷於众非,或尽忠訐於兼会,或倡高筭而受 鼂 错 之祸,或竭心力而遭 吴起 之害;故有跼高蹐厚,犹不免焉。”
词语分解
- 厚地的解释 指大地。《后汉书·仲长统传》:“当君子困贱之时,跼高天,蹐厚地,犹恐有镇厌之祸也。” 唐 白居易 《重赋》诗:“厚地植桑麻,所要济生民。” 宋 梅尧臣 《梦感》诗:“生哀百十载,死苦千万春。何为千
专业解析
“局高天蹐厚地”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形容人处于困境之中,惶恐不安,行动拘束谨慎的样子。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 本义与字面解释
- 局 (jú): 本义指弯曲身体、弓着背。这里引申为因畏惧而蜷缩、不敢舒展。
- 高天 (gāo tiān): 字面指高远的天空。
- 蹐 (jí): 本义指小步行走,脚步轻而密。这里引申为小心翼翼地行走。
- 厚地 (hòu dì): 字面指深厚的大地。
- 整体字面意思: 在广阔高远的天空下蜷缩着身体,在深厚的大地上小心翼翼地行走。形象地描绘了人因恐惧或压力而不敢抬头挺胸、自由行动的状态。
二、 引申义与比喻义
这个成语的核心含义是形容人:
- 处境险恶,充满恐惧: 通常指处于政治高压、社会动荡、生存艰难或其他巨大压力之下。
- 惶恐不安,战战兢兢: 内心极度恐惧、忧虑,时刻担心灾祸降临。
- 行动拘束,谨小慎微: 不敢有任何大的举动或言论,只能小心翼翼地行事,生怕出错招致祸患。
- 压抑束缚,不得自由: 感到被无形的力量所压制,身心都受到束缚,无法舒展。
三、 出处与典故
该成语最早可追溯至《诗经·小雅·正月》:
“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
东汉班固在《汉书·叙传》中引用此句:
“… 畏天畏地,局高蹐厚 …”
南朝宋范晔在《后汉书·仲长统传》引仲长统《昌言·理乱篇》:
“当君子困贱之时,局高天,蹐厚地,犹恐有镇压之祸也。”
这些文献清晰地展现了成语的原始语境:表达在乱世或困境中,人们对天地(象征最高权威或不可抗拒的力量)的敬畏和由此产生的极度恐惧与谨慎。
四、 用法与语境
- 多用于书面语,形容人在恶劣环境或巨大压力下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
- 常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色彩,强调处境的艰难和内心的惶恐。
-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描述历史人物在特定时代(如政治高压、战乱时期)的处境,或比喻在某种巨大压力下(如严苛的规章制度、高压的工作环境)人们的状态。
权威引用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2版) 商务印书馆: 对“局高天,蹐厚地”词条有明确释义,指出其形容“戒慎小心,惶恐不安貌”,并引用了《后汉书·仲长统传》作为书证。 (来源: 汉语大词典 -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 需注意,具体词条在线查询可能需要访问专业数据库或购买纸质/电子版词典)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 王力等编 商务印书馆: 在解释“局”字时,列举了“局促”、“弯曲”等义项,并引用了《诗经·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作为例证,这是成语“局高天蹐厚地”的源头。 (来源: 商务印书馆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 《辞源》(第三版) 商务印书馆: 作为专门收录古代汉语词语的大型辞书,对“局天蹐地”或相关表述有详细考释,会追溯其源自《诗经》,并在后世文献(如《后汉书》)中的运用。 (来源: 商务印书馆 - 辞源)
- 《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作为原始文献出处,《仲长统传》中“局高天,蹐厚地”的原文是理解该成语最直接、最权威的依据。 (来源: 国学导航 - 后汉书 或 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
网络扩展解释
“局高天蹐厚地”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一、出处与字面意义
该成语源自《诗经·小雅·正月》的“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其中:
- “局”(同“跼”)指蜷曲身体,形容因畏惧而不敢伸展;
- “蹐”意为小步行走,表示谨慎行动。
字面可理解为:即使天高地阔,仍因惶恐而蜷缩身体、小心迈步。
二、引申含义
后常用来形容人在困境中极度谨慎、惶恐不安的状态,尤其在面对权势或压力时,言行拘束,唯恐招致灾祸。
三、历史用例
《后汉书·仲长统传》曾引用此语:“当君子困贱之时,跼高天,蹐厚地,犹恐有镇厌之祸也”,说明古代文人以此表达对时局压迫的忧惧。
四、近义词与用法
- 近义词:局高蹐厚。
- 用法:多用于书面语境,描述人在逆境中的心理状态,含较强文学色彩。
五、权威性补充
高权威来源(如汉典、HttpCN词典)均强调其源自《诗经》并沿用至后世文献,印证了成语的经典性与稳定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诗经》及《后汉书》相关篇章。
别人正在浏览...
半三不四鞭节秕言谬説采信曹刿论战朝飨丞掾赤轩春锦妲语大中丞得不颠毛耳聋眼黑访善芳羞矾书发业烽驿奋讯羔犊官政鹤头纽候风地动仪疾雷不暇掩耳极音决躁劻襄狂艳畾茶凉殿冽冽陵屯龙潭虎窟鸾跂鸿惊纶诏逻候马騌褭亸逆亿辟寒钗前六识千年润圻父筌蹏鬈毛去官躯身三明市神智寺刹松壑素面朝天他日鹈峯文贩五经库僩瑟新丰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