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矫健敏捷。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蹻捷若飞,蹈虚远蹠。”《魏书·尒朱兆传》:“少驍猛,善骑射,蹻捷过人。”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二·陈飞》:“家有一僕, 陈 姓,善走,一日能八百里,盖蹻捷天赋,非有他术。”
“蹻捷”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矫健敏捷,多用于形容身手灵活、行动迅疾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析:
基础词义
“蹻捷”由“蹻”(通“趫”,意为轻捷)和“捷”(敏捷)组合而成,强调身体动作的轻快与灵敏,常见于古籍中对武艺或行动能力的描述。
引证与用例
语境与延伸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常与武术、骑射等技能相关,隐含对体能或技艺的高度赞誉。现代使用较少,属于较为生僻的文言词汇。
建议:如需深入探究,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典籍,进一步确认具体用法及演变。
《蹻捷》是一个具有积极向上意义的词语,表示行动迅捷,敏捷操纵,具备灵活的身手与敏锐的思维。
《蹻捷》是由两个部首组成的,分别是“足”和“手”。其中,“足”的意义为脚,表示与脚有关的动作或状态;“手”的意义为手,表示与手有关的动作或状态。
根据这两个部首的形状,我们可以得出《蹻捷》的拆分笔画为“足”字部首的3画和“手”字部首的4画,共计7画。
《蹻捷》的来源较为模糊,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历史文献记载。它可能是由人们根据对行动迅捷、敏捷灵活的理解和表达需要而创造出来的词语。
《蹻捷》的繁体形式为「蹺捷」。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化,因此,《蹻捷》的具体古代写法无法确定。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汉字书法和古代文物勾勒出一些可能的写法,如「躍捷」或「足捷」等。
1. 他的身手非常蹻捷,轻松地完成了高难度动作。
2. 这只猎犬以其敏捷的动作和蹻捷的速度迅速追击目标。
3. 在紧急情况下,他展现出惊人的蹻捷能力,迅速逃离了现场。
蹺蹄、蹺尾、捷足、捷报
迅捷、敏捷、灵敏
迟缓、笨拙、迟钝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