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 苏武 于 武帝 天汉 初出使 匈奴 , 匈奴 欲降之, 武 不屈,被幽大窖中。断饮食, 武 啮雪,与毡毛并吞之。后徙 北海 ,杖节牧羊十九年。及还,须发尽白。事见《汉书·苏武传》。后以“吞毡”为坚贞不屈之典。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六:“ 纪文达 弔以七律二章,有云:‘ 延陵 掛剑心相许, 属国 吞毡志竟成。’” 苏曼殊 《落日》诗:“谁知 北海 吞毡日,不爱英雄爱美人。”
吞毡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典故色彩的词汇,其本义指“吞食毛毡”,源于古代历史事件,后引申为坚守气节、忍受艰苦的象征。具体释义如下:
本义与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汉书·苏武传》,记载苏武被匈奴扣押期间“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指苏武在绝境中以毛毡和雪充饥,后演化为“吞毡”一词,字面指吞食毛毡,实际强调在极端困苦中保持气节。
引申含义
在文学语境中,“吞毡”常比喻身处逆境仍坚守道德原则或民族气节,例如“吞毡啮雪”形容坚贞不屈的精神(《汉语大词典》释义)。南宋陆游《雪夜感旧》中“啮雪犹能活窖中,吞毡未肯屈匈奴”即用此典,凸显气节与忍耐力。
用法与例证
现代汉语中,“吞毡”多用于书面或历史叙述,常见于成语“吞毡啮雪”,如:“抗战时期,许多志士如苏武吞毡,宁死不降。”(《中华成语典故》用例)。其用法强调对精神品格的赞颂,而非字面行为。
参考资料:
“吞毡”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但主流用法与汉代苏武的事迹相关:
坚贞不屈的象征(主要含义) 该词出自《汉书·苏武传》。苏武出使匈奴时被囚禁,匈奴断绝其饮食,他被迫吞食雪和毡毛维持生命,历经19年磨难仍坚守气节。后世以“吞毡”比喻在困境中保持忠诚与不屈,如清代陈康祺《燕下乡脞录》中“属国吞毡志竟成”即用此典。
贪得无厌的比喻(较少见用法) 部分词典将其解释为“吞噬毛毡”,借指人贪心不足。但这一用法缺乏明确典故支撑,可能与字面直译有关,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扩展说明
白鬼标功避躲不衫不履丹紫倒大打偏手雕虫末技钓具逗露端首法号放言高论附逆拱圈龟字过称姑山毫无二致环复焕然华饰檟楛笺藤肩头锦歌九射格决议空气污染愧羞劳情两闱鲈乡吕剧马口满听摩激末类排笮蓬藿骈植平落贫贱秦地秋螀齐紫全球区薮沙门善敌生银沈雄酥灯窣飒天沟五花乌林饷銀销路萧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