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guidelines; principle of act]∶依据当时情况处理事务的方针、办法等
面授机宜
(2) [reason]∶指事理
(1).事理;时宜。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吾不如 嗣宗 之贤,而有慢弛之闕,又不识人情,闇於机宜。” 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其所以服人心,在行事适机宜,而风采可畏爱故也。”《清史稿·兵志十一》:“大学士 荣禄 议令产煤铁各省,咸从速开采……所言切中机宜,亟应筹办。”
(2).依据客观情势所采取的对策。 唐 白居易 《论行营状》:“若攻战机宜,非臣所习,而军国利害,虽愚亦知。” 清 唐孙华 《进呈御览诗一百韵》:“机宜难远度,神略决亲行。” 张天翼 《混世魔王》:“开了一个秘密会议,他面授了一些机宜。”
(3).机密,机要。 宋 范仲淹 《举张方平充经略掌书记状》:“其应答诸路文字,动涉机宜,日不暇给。”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内阁机宜不密》:“ 文渊阁 宥密之地,外臣非公事不能至,廷陛机宜,无敢泄者。”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批本处》:“故机宜慎密,从无敢迟滞删改者。”
(4).机会。《明史·胡美传》:“今总大军攻围城邑,必择便宜可否为进退,无失机宜。”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抚兵》:“只可恨督师无人,机宜错过。”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二幕:“人手多了,反会坐失机宜。”
“机宜”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略有侧重,但核心都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事务”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机宜(jī yí)指依据客观情势处理事务的方针、策略或办法,强调灵活性与适应性。例如“面授机宜”表示当面传授应对策略。
多用于正式或书面语境,如军事、外交、管理等场景,强调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案。例如:“教练暂停比赛,向队员面授机宜”。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代文献、权威词典及现代用例,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面授机宜”的典故,可参考清代《官场现形记》。
《机宜》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灵巧和机智之意,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赞美人的才智和灵活反应能力。
《机宜》的部首是「木」和「心」,分别表示木头和心思。它的总笔画数为9。
《机宜》是《说文解字》中的一个字,源自古代,是从古代异体字演变而来。在台湾和香港等地,常用的传统繁体字形为「機宜」。
在古代,「机宜」的写法多样,有时会将「木」和「心」写得更加谨慎,以强调才智的重要性。
1. 他处理问题的机宜让人叹为观止。
2. 她在困境中展现出适时的机宜,成功解决了难题。
机敏、机智、机灵、机警、机会等。
聪明、灵活、敏捷、机敏、智慧等。
迟钝、愚笨、呆板、死板等。
案土白莲社襃举鼻头出火参战冲位传誉翠袖错重蹬空鹅肪烦伤蜂附云集高筵攻疗工农速成中学官路贵彊古墨黑齿核考缓泻徽纆江路见可而进交鬪醮祀噤渗济勋济众俊达君子营咔嚓矿灯闾户楣栋蒙师门阅蔑夷穆畅牌头攀龙附凤泮宇棚籍浅嚐辄止融畼柔谨软资源入宝山而空回三日耳聋恃勇轻敌税钱摅写松球台铉贪口腹谈扬推激伟气五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