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良心的意思、良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良心的解释

(1) [conscience]∶个人内心的是非感;对自己行为、意图或性格的好坏的认识;同时具有一种做好人好事的责任感,常被认为能引起对于做坏事的内疚和悔恨

(2) [synderesis]∶对道德行为主要原则的先天知识

详细解释

(1).本谓天然的善良心性。《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於木也。” 朱熹 集注:“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

(2).多指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 僕固怀恩 叛 唐 , 李日月 为 朱泚 将,而其母皆知逆顺之理,良心不可泯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霍筠》:“彼岂有真才实学,能起死回生耶?徒以人命为孤注耳,良心安在!” 巴金 《灭亡》四九:“但是她一旦离开了他,特别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便感觉到剧烈的良心上的痛悔。”

(3).好心。《西游记》第五八回:“ 大圣 本是良心, 沙僧 却有疑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良心的详细释义(汉语词典角度)

一、核心含义

“良心”指人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本能认知与道德判断力,是自我监督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的内在标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其为:“本指人天生的善良心性,现多指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特别是跟自己的行为有关的。”

二、词源与演变

“良心”一词最早可追溯至孟子提出的“良知”概念(《孟子·尽心上》),强调人天生具备的道德意识。汉代演变为“良心”,如《史记》载“良心未泯”,指人未丧失基本道德感。现代汉语中,“良心”融合了传统伦理观与心理学中的道德情感内涵。

三、社会文化内涵

  1. 道德自律:体现为自我约束,如“凭良心做事”,强调行为需符合社会公德(《汉语大词典》)。
  2. 责任意识:常与职业伦理关联,如“医者良心”,指从业者坚守专业操守。
  3. 情感维度:包含愧疚感(如“良心不安”)或正义感(如“良心发现”),反映道德情感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四、跨学科延伸

权威参考来源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2.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2020年颁布.

网络扩展解释

“良心”是一个具有深厚道德和哲学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人内在的是非判断能力,即对自身行为的道德评价与约束。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2. 哲学视角


3. 心理学解释


4. 现实意义


5. 相关概念辨析


总结来说,良心是人类道德属性的核心体现,既是一种内在声音,也是社会关系的纽带。它的存在使个体超越本能,追求善与责任。

别人正在浏览...

襃叙材使池沤粗率打漩子掉向耳界飞櫩服惨附决钩刀顾指姑纵韩杜行邮税颔首黑泽黄熟香降眷奸吏检取缄绳揭发诫谕唧筒九霄吉辛夸白宽宏大量窥觎库傉官老鲗溜拉伸两梁冠论駮帽花髦隽名不正,言不顺命旅眀叡默籍抹撒泥车瓦马评识侨寓汽车亲笔清胄侵凌驱殿区区碌碌深分十捉九着缞麻私煎髫冠通商惠工蜿转小黄门胁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