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丁屐的意思、丁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丁屐的解释

底部带有钉齿用以防滑的木鞋。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天子狱》:“公为从官时,天夜大雪,某醉归,见公以铁柱杖拨雪,戴温公帽,丁屐微有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丁屐是汉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复合词,指代古代木制鞋履的特殊形制。其名称由“丁”和“屐”两部分构成:

  1. 词义解析

    “丁”在此处指鞋底的金属或木质凸起物,具有防滑功能;“屐”本义为木底鞋,最早见于《庄子·天下》记载“作屐以为服”。组合后“丁屐”特指底部装有防滑钉齿的木鞋,常见于唐宋时期文献。

  2. 结构特征

    据《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著)记载,丁屐采用硬木凿制鞋底,前后掌各嵌两枚铁质或铜质钉齿,高度约1厘米,鞋面多用皮革或麻绳编织,适用于泥泞山路行走。

  3. 文化演变

    宋代《太平御览·服用部》引《晋书》载:“谢玄破苻坚,获其丁屐”,说明此类鞋具曾作为军事装备。至明清时期,丁屐逐渐转为民间雨具,在江南地区被称为“钉鞋”,现存于苏州民俗博物馆的清代钉鞋实物印证了这一演变。

  4. 文学意象

    唐代诗人李贺《南园》诗云:“自履藤鞋收石蜜,手牵苔絮长莼花”,其中“藤鞋”即为丁屐的别称,体现其在农耕生活中的应用。此意象在《全唐诗》注疏中有详细考释。

网络扩展解释

“丁屐”是古代一种底部带有钉齿的木鞋,主要用于防滑。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丁屐(拼音:dīng jī)指木制鞋底嵌有钉齿的防滑鞋履。其结构特点是在鞋底加装钉状凸起,增强摩擦力,适合雨雪湿滑路面行走。

  2. 历史背景与文化象征
    宋代文献《四朝闻见录》记载了士人在雪夜穿丁屐的场景。古代士人常将其视为朴素低调的象征,因木材质朴且钉齿设计实用,逐渐衍生出“谦虚谨慎”的比喻义。

  3. 使用场景

    • 实用功能:多用于恶劣天气或崎岖地形,防滑效果显著。
    • 文学意象:部分语境中借指文人雅士的简朴作风,如“戴温公帽,丁屐微有声”。
  4. 与其他木屐的区别
    普通木屐无钉齿设计,而丁屐通过钉齿结构强化实用性,更接近劳动用鞋,与士人阶层的“园丁”等职业关联。

如需进一步了解引申的成语用法,可参考《查字典》相关词条。

别人正在浏览...

白鹤子宝辇八十千背弃变易蓖麻蚕抄估单宣德宇雕堂东高止山脉洞烛番当负籣拂汨腹笥鬼谷何妨洪深喉脣胡基减水河蛣蜋皮诘验激犯克己宽诏宽征溜明镂心马上房子媒妪迷而知返明烛南糖懦谨破头话钤口鞋儿起灰秋直骑竹马商猋山眼善阵者不战神枢鬼藏审酌世宠飔飔司训悚汗酸哽窣堵坡炭精贪黠推次推风尉官五斗柜无回豁乌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