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rrect;amend;edit (texts,drafts, etc.)] 改正;订正。后也用作请人评定诗文书画的敬辞
厘正遗文
考据订正;整治改正。 唐 孔颖达 《<毛诗正义>序》:“先君 宣父 ,釐正遗文,缉其精华,褫其烦重。” 明 张居正 《王承奉传》:“而 承奉 从内佐之,所釐正国家事,不可胜道。” 陈垣 《史讳举例·前史避讳之文后史沿袭未改例》:“左户当作左民,亦 唐 人避讳追改,《通鑑》未及釐正。”
"厘正"是汉语中具有明确规范意义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指通过系统化考订实现文籍或制度的修正。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厘"为整理、治理之义,"正"为纠正、使合乎标准,二字组合形成"考据订正"的专业指向。
该词的学术内涵包含三个维度:
一、考据维度:特指对古籍文献的校勘整理,如清代朴学家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强调"厘正讹误,必征诸实"的考据原则。
二、制度维度:延伸指典章制度的修正,《宋史·职官志》载有"厘正官制"的行政改革记载。
三、规范维度:现代汉语中保留"厘正风俗""厘正发音"等规范社会行为的用法,中国社科院语言所2020年发布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其标注为[书]类词汇,提示其书面语属性。
在语义演变方面,北京大学王力教授《古代汉语》指出:该词初见于汉代纬书,原指天文历法校正,六朝后拓展为文献考订,至明清形成现代语义体系。现代典型用例可见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校勘记》中"厘正史传文字凡二千四百余处"的学术表述。
“厘正”是一个汉语词汇,含义及用法如下:
《新唐书·儒学传》记载:“厘正文字,刊定经籍”,进一步印证其用于文献整理的语境。
安堵安济残竹阐证陈公博嗤溜愁环蠢朴麤粉蹈矩循彟调白地主斗色争妍覆议干欲古锦还睦横沴衡器画具昏蔽火险戒忌鯨膏景深金口御言禁祝急危开月口费连昌宫连头眉廖亮岭南龙凤轮带露形梦往神游闵仁评詙聘物愆乏嗛退轻声泉世三徙教尚志圣营拾陈蹈故受教戍鼙俟时委藏卫符相摎乡里迓鼓乡往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