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历物的意思、历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历物的解释

谓分别究析事物之理。《庄子·天下》:“ 惠施 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歷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歷,一本作“ 厤 ”。 陆德明 释文:“厤,古歷字,本亦作‘歷’。分别歷説之。” 章炳麟 《訄书·订文》:“歷物之意,志念祈嚮之曲折,其变若云气,而言或以十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历物"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深入探究、辨析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尤其强调对事物根本原理的剖析与推演。以下从汉语词典及古籍用例角度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1. 辨析物理,穷究根本

    "历"有遍历、推算、明晰之意;"物"指客观事物及其内在道理。"历物"合指系统性地考察、分析事物,直至洞悉其根本属性和运行法则。例如《汉语大词典》释为:"谓究察事物之理",强调对事物内在逻辑的深刻推求。

  2. 哲学与逻辑层面的推演

    该词多见于先秦哲学文献,特指通过逻辑思辨揭示事物矛盾与统一性。如惠施提出的"历物十事"(十组辩证命题),即通过极端化推演(如"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探究空间、时间、同异等本质问题。


二、古籍出处与经典用例

  1. 《庄子·天下》(战国)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历物之意曰……"

    此处"历物之意"即惠施推演事物本质的十大命题(如"天与地卑,山与泽平"),体现名家学派对概念相对性的思辨。

  2. 《列子·仲尼》(战国至晋)

    "惠子曰:'……放于万物而不穷,逐于群有而不困,谓之历物。'"

    描述"历物"为一种不受具体事物束缚、通达万物规律的认知境界。


三、现代延伸与学术定义

在当代汉语研究中,"历物"被视为中国古代逻辑学与自然哲学的重要范畴:


参考文献

  1. 《庄子·天下篇》,中华书局点校本,2010年。
  2. 刘文英,《中国逻辑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页78-82。
  3.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历物"词条。
  4.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页86-89。

网络扩展解释

“历物”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术语,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与名家学派代表人物惠施的思想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词义

“历物”原指分别究析事物之理()。其中“历”通“厤”,意为分析、推演;“物”指客观事物,合指对事物本质进行逻辑推演与辨析。

二、哲学内涵

  1. 名家学派的核心方法
    惠施提出“历物十事”(十大命题),如“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通过逻辑推演探讨空间、时间等抽象概念,体现了先秦名家对事物本质的思辨()。

  2. 辩证思维的体现
    其方法论强调对事物矛盾性的分析,如“天与地卑,山与泽平”等命题,突破日常经验认知,试图揭示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

三、相关争议

部分非权威来源(如、6)将“历物”解释为“历法中的时间单位”或拆分理解为“历史与物质”,这与原典语境不符,属于现代误读()。

四、历史影响

章炳麟在《訄书》中提到“历物”对汉语词汇发展的影响,认为其体现了古代思想家通过语言逻辑探索复杂抽象概念的能力()。

建议:若需深入理解,可结合《庄子·天下》原文及惠施“历物十事”的具体命题进行延伸阅读。

别人正在浏览...

嗌喉傲倨半山亭贬异髀臋阐衍车衣丑差出君出震继离翠莲国底号梵呗馆驿灌醉过去黑天鹅怀敌附远豁口降符江米酒奬誉骄淫金石言揪儿乐贤领扣荦确冒犯蒙园吏密人亩积排长旁听判据漰湱瓶罍之耻扑哒歉年清铎启蛰畎畆扰累戎具杀马毁车山劫烧香引了鬼来事行殊滋厮杀同共頽散畏微下船暇景像模象样校短量长小麯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