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束的意思、险束的详细解释
险束的解释
危险狭窄。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 天寳 中,上以三河道险束,漕运艰难,乃傍北山凿石为 月河 ,以避湍急,名曰 天寳河 。”
词语分解
- 险的解释 险 (險) ǎ 可能遭受的灾难:危险。风险。冒险。探险。保险。铤而走险。 可能发生灾难的:险象。险情。险境。险峰。险恶。 要隘,不易通过的地方:险隘。险厄。险固。天险。 存心狠毒:险毒。阴险。 几乎,
- 束的解释 束 ù 捆住,系:束缚。束装(整理行装)。束发(?)。束之高阁。束手无策。 量词,用于捆在一起的东西:束修(十条干肉,原指学生送给老师的礼物,后指给老师的报酬)。 聚集成一条的东西:光束。电子束。 控
专业解析
险束是汉语中一个形容地势险要狭窄的复合词,主要用于描述山川、关隘等地形特征。其核心含义可拆解分析如下:
一、字义解析与构词法
- 险(險):本义指地势不平、难以通过,引申为危险、艰难。《说文解字·阜部》释为“阻难也”,强调地理阻隔带来的高危性。
- 束:原意为捆绑、收紧,此处引申为狭窄、紧促。《康熙字典》引《增韵》注“收也,缚也”,用于地形时指空间受限制。
- 复合义:二者结合构成并列结构,指地势既险峻又狭窄,强调通行难度与空间压迫感并存的特征。
二、文献用例与语境分析
该词多见于古籍中对军事要道或自然地貌的描写:
- 如《徐霞客游记》载:“峡中险束,石路盘折”,描述峡谷陡峭且路径狭窄。
- 《读史方舆纪要》称潼关“山势险束,一夫守隘”,凸显关隘易守难攻的地形特点。
三、近义词辨析
与“险要”“险隘”相比,“险束”更侧重空间维度的紧缩性:
- 险要:偏重战略价值(如《孙子兵法》“隘形者,先居之”)。
- 险隘:强调通道狭窄(如《汉书》“泥阳隘道”)。
- 险束:兼具地势高危与通道逼仄的双重属性。
四、现代使用与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险束”多用于历史地理或文学描写,日常口语罕用。在专业领域如地质学、军事地形学中,仍保留其原始语义,形容如“褶皱山区的险束河谷”等地貌。
参考来源:
-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 《康熙字典》(清代官修)
-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明·徐弘祖)
- 《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清·顾祖禹)
- 《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险束”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iǎn shù,其核心含义为危险狭窄,主要用于描述地理环境或道路的险峻、狭窄状态。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危险狭窄:指地势或通道既险要又狭窄,常见于古文对地理环境的描述。例如唐代郑棨在《开天传信记》中提到,因“三河道险束”导致漕运困难,最终开凿“天宝河”以避湍急水流。
使用场景
- 地理描述:多用于形容山路、河道等自然环境的险峻狭窄,如“三河道险束”。
- 文学表达:在古文或书面语中,可借喻复杂困境,但需结合具体语境。
补充说明
部分资料(如)将其归类为成语,解释为“危险的束缚”,但这一用法未见于权威古籍或高频引用,可能属于现代扩展或误读。建议以“危险狭窄”为核心含义,结合具体文献使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开天传信记》等唐代文献中的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阿旨顺情暴虐无道辨尝摽牓昌大尘机打趣登耗定西番斗茶呃逆恶弱戹屯发省负杖副职革凡成圣拐带故侯鬼宿过密海岱汉字编码花翎进谗害贤锦鄣赍志以没览镜累足亮察炼石裂地理论蝼顶金没出门隶暮晷儜弱拗句耦居盘旋捧手批零差价清悬清阳全神灌注人财两失双金松鬣岁试太阴腾章卫藏无关无关痛痒五籍香象絶流县令啸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