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上古指领兵的六卿。《书·甘誓》:“大战于 甘 ,乃召六卿。王曰:‘嗟!六车之人,予誓告汝。’” 孔 传:“各有军事,故曰六事。”后因以指朝中的军事大臣。 唐 白居易 《忆晦叔》诗:“六事尽思君作伴,几时归到 洛阳 来。” 宋 曾巩 《兵部侍郎制》:“夫兵,天下之备,谁能去之?自士不出於井地,而将非六事之人,歷世以来,皆古之宜法,而患夫势之难行。”
(2).相传 商 初天下大旱, 汤 曾祷于 桑林 ,以六事自责。《荀子·大略》:“ 汤 旱而祷曰:‘政不节与?使民疾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宫室荣与?妇謁盛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苞苴行与?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素车祷旱,以六事责躬,则雩禜之文也。” 宋 黄庭坚 《常父惠示丁卯雪十四韵谨同韵赋之》:“ 桑林 请六事,河水问九畴。” 明 李东阳 《正德丙寅正月二日雪》诗:“却讶 桑林 纔六事,也能昭格应 商 祈。”
(3).谓貌、言、视、听、思心、王极。古人以为此六者有失,必致六气相伤,发生灾害。《尚书大传》卷三:“若民不敬事,则会批之于六沴、六事之机以县示我。” 郑玄 注:“事,六事也……言天下有过,神灵亦合推於六沴。六事,貌、言、视、听、思心、王极。机,天文也。天文运转以县(悬)见六事之变异示我。”按,《后汉书·五行志一》“气之相伤谓之沴” 刘昭 注引《续汉书》谓六事为貌、言、视、听、思、心。 宋 苏舜钦 《大风》诗:“六事不合暴风作,尝闻《洪范》有此言。”
(4).考察地方官吏政绩的六项内容。《金史·百官志一》:“ 宣宗 兴定 元年,行辟举县令法,以六事考之,一曰田野闢,二曰户口增,三曰赋役平,四曰盗贼息,五曰军民和,六曰词讼简。”《水浒传》第一二○回:“﹝ 宋江 ﹞到任之后,惜军爱民,百姓敬之如父母,军校仰之若神明,讼庭肃然,六事俱备。”
(5).指六书。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指事象形会意为形体之事,形声假借为声音之事,转注者,训詁之事也。 虞 夏 书契,今不可见,岣嶁禹书,伪造不足论, 商 周 以来,则刻於骨甲金石者多有,下及 秦 汉 ,文字弥繁,而摄以六事,大抵弭合。”参见“ 六书 ”。
“六事”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因历史语境和领域不同而变化。以下是综合各来源后的详细解释:
“六事”的核心含义集中在古代政治、德行与灾异领域,而风水学中的用法是后期衍生概念。如需进一步了解某类具体内容,可参考对应来源的文献或专业资料。
六事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六件事情。可以拆分为“六”和“事”两个字。下面具体解释其部首和笔画。
“六”字的部首是“八”,它由八的一半“丷”组成。它的总笔画数是四画。
“事”字的部首是“亻”,代表人,它充当了人在事件中的角色。它的总笔画数是五画。
“六事”这个词的来源可能是与人们生活中的六类重要事务有关,如工作、学习、家庭、朋友等。
在繁体汉字中,我们可以用「六事」来写这个词。
在古代汉字中,用「六事」写作「六事」。
例句:他的一天要处理六事,非常忙碌。
组词:六事兄弟(指兄弟间紧密联系的六件事情)、六事无成(指六件事都没有成功)、爱莫能助的事情。
近义词:六件事、六个任务。
反义词:无事、随便。
百僞八体北罗酆犇濑不成三瓦插状诚荩炽曝怵心蹴躇村坊寸赏刀山剑树打醉眼子傅彩皋貔犵獠含糊不明皇法降志俭啬姣姬接待站金玉昆积雪草蠲符爵韠军铺孔亟老鬼了哨列强龙榻鹿巾骡脚鑪竈緑剑真人谩蔽密茫茫蜜杏木柴逆耳之言牌刀嵌根悭吝怯怛龟兹板三人成市虎神采飞扬事头食荼卧棘饰治顺美束缩私属贪慢坦遂特遣微利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