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攻伐他国的六种时机。《逸周书·武纪》:“伐国有六时、五动、四顺。间其疏,薄其疑,推其危,扶其弱,乘其衰,暴其约,此谓六时。”
(2).佛教分一昼夜为六时:晨朝、日中、日没、初6*夜、中夜、后夜。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乃起九层砖墖,形相巍然,六时虔拜。” 吴兆宜 注:“《龙树十住论》:菩萨昼夜各有三时,於此六时礼拜十方诸佛。”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六时合成一日一夜,昼三夜三。” 唐 李商隐 《题白石莲华寄楚公》诗:“白石莲花谁所共?六时长捧佛前灯。” 清 钱谦益 《仙坛倡和诗》之三:“已悔六时违净业,谁传四始立诗宗。”
(3).古分一昼夜为十二时,昼夜分言,则谓“六时”。常以指白日。《南齐书·武帝纪》:“丧礼每存省约,不须烦民。百官停六时入临,朔望祖日可依旧。”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到京知夫行踪》:“七宝楼晶光耀日,六时里频响洪鐘。” 清 周亮工 《须江延医》诗:“过岭人传多瘴癘,六时茗粥自兢兢。”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六时汉语 快速查询。
“六时”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包含以下四类解释:
指古代攻伐他国的六种战略时机,出自《逸周书·武纪》。具体包括:
佛教将一昼夜分为六个时段,用于修行和礼拜: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每时辰2小时),若单指白昼或夜晚,则各称“六时”。例如:
道家将人体任督二脉的周天运行对应十二时辰,分为前后各“六时”:
“六时”的核心含义与时间划分相关,但具体指向需结合历史、宗教或文化背景。现代常用的是佛教六时划分,而军事与道家解释多用于特定领域。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逸周书》、佛经注疏或道家文献。
《六时》这个词指的是一天中六个时辰,即早上五点至七点、上午九点至十一点、中午十一点至下午一点、下午三点至五点、傍晚七点至九点、晚上九点至十一点。
《六时》的拆分部首是八字旁,总共包含了五个笔画。
《六时》一词来源于古代时间的划分方式,是按照太阳的位置和人们的作息习惯划分出来的。
《六时》的繁体字为「六時」。
在古代,六时的汉字写法为「六辰」,辰字代表了时间的某个切分点。
1. 他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开始新的一天的工作。
2. 她喜欢在中午十一点至下午一点之间午休。
六辰、六点、时辰
时辰、时段、时间段
早时、晚时、时间的其他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