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六条的意思、六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六条的解释

(1). 汉 制,刺史班行六条诏书,以考察官吏。《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武帝 元封 五年初置部刺史” 颜师古 注引《汉官典职仪》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踰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詔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渔百姓,聚歛为姦。三条,二千石不卹疑狱,风厉杀6*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祅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託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 西晋 北周 也有六条诏书。后因以指考察官吏的职务和职权。《南史·宋江夏文献王义恭传》:“ 义恭 既至,劝 孝武 即位。授太尉、録尚书六条事,假黄鉞。”《旧唐书·哀帝纪》:“左僕射 裴枢 、右僕射 崔远 ……须离八座之荣,尚付六条之政,勉思咎己,无至尤人。” 清 钱谦益 《浙江嘉兴府推官姚钿授文林郎制》:“郡国置司理之官,所以佐察六条,而观中五刑也。”

(2).指 晋 诸郡中正荐举贤才的六项标准。《晋书·武帝纪》:“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絜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復,六曰学以为己。”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六条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六条"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均具有明确的历史文献或现代制度依据:


一、基础释义:法令或规范的六项条款

指古代官方颁布的六项核心法规,后泛指成体系的六条规章制度。

例证: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汉武帝设刺史,以"六条问事"监察郡国,其内容涉及官员腐败、豪强敛财等,成为后世监察制度模板(班固《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现代公文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六章亦分列六类违纪行为(中央纪委法规室编,中国方正出版社)。


二、历史专称:汉代刺史监察制度

特指西汉建立的"刺史六条问事"制度,是中国古代系统性监察体系的起源。

核心内容(据《汉官典职仪》):

  1. 强宗豪右田宅逾制
  2. 二千石(郡守)不奉诏书
  3. 二千石选官不平
  4. 二千石子弟恃势营私
  5. 二千石阿附豪强
  6. 二千石勾结诸侯

    ▶ 此制度被历代沿革,如唐代"巡察六条"(杜佑《通典·职官十四》)。


三、现代延伸:特定领域的六项准则

在当代汉语中,"六条"常用于指代某一领域的基础规范,例如:


权威参考文献:

  1. 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
  2. 杜佑《通典·职官十四》
  3.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ISBN 978-7-80216-904-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实施条例》(中国法制出版社)
  5.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政策法规库(www.ccdi.gov.cn)

网络扩展解释

“六条”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主要分为以下两类解释:

一、汉代刺史监察制度

汉武帝时期设立刺史制度,以六条诏书作为考察地方官吏的准则。具体内容包括:

  1. 打击豪强侵占田宅、欺压百姓;
  2. 监督官员是否遵行国家法令;
  3. 严查官员滥用刑罚、赏罚不公;
  4. 禁止官员任人唯亲、压制贤才;
  5. 禁止官员亲属倚仗权势谋私;
  6. 禁止官员勾结豪强、收受贿赂。

(注:不同文献对第三条和第六条的具体表述略有差异,但核心均围绕官吏职责与廉政)

二、晋代人才选拔标准

晋武帝时期规定,地方中正官需按六条标准举荐人才:

  1. 忠诚尽职;
  2. 恪守孝道;
  3. 兄弟和睦;
  4. 廉洁谦逊;
  5. 信守道义;
  6. 潜心治学。

现代引申义

当代语境中,“六条”可比喻人生道路的多样性,象征每个人面临的不同选择与可能性。

提示:若需具体历史文献原文,可参考《汉书·百官公卿表》《晋书·武帝纪》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笔底龙蛇碧鳞鳞不宁侈人观听筹马创草倒悬之急打粟干偙儶崜峗二元论颿风丰阜枫树苓府第钩剺归戴还牍黑髯画法讙奋芔歙金练忌视口风枯荑朗洁擽扑粱糗李后主龙黄马如游鱼美谭门资明知弥岁哪里凝瞩不转衄锋女王屏气敛息桥脚请和清水衙门佢们人涉卬否鋭上三商擅兴弞杻适口俗调岁熟委佩韦笥五亭务正现代派谢池春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