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何 和 曹参 。《史记·张丞相列传》:“ 昌 ( 周昌 )为人彊力,敢直言,自 萧 曹 等皆卑下之。” 唐 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十二:“力争固难恃,骄战曷能久。若使学 萧 曹 ,功名当不朽。” 明 汪廷讷 《种玉记·赠玉》:“怎能树 萧 曹 旧日勋猷,还念鸞皇偶何年好逑。” 清 邵长蘅 《杂诗》:“ 萧 曹 自刀笔, 樊 灌 奋駑駘。”
“萧曹”是历史人物的合称,具体解释如下:
“萧曹”指西汉初期的两位开国功臣萧何与曹参。二人均为沛县(今江苏沛县)人,早年同在秦朝为吏,后共同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并先后担任丞相,对汉初政治影响深远。
萧何(?—前193年)
曹参(?—前190年)
政治象征
后世以“萧曹”代指贤相或功臣,如杜甫诗“指挥若定失萧曹”,李白诗“萧曹曾作沛中吏”。
成语衍生
部分文献(如)提到“萧曹”形容草木凋零,但此义项极少见,可能为误用或引申。主流含义仍指向历史人物。
“萧曹”核心指萧何、曹参,既是汉初政治的关键人物,也是后世文学、历史中的经典符号,承载着对贤能治国与政治智慧的赞誉。如需扩展,可参考《史记·萧相国世家》《汉书》等史料。
《萧曹》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代表着“清冷”、“幽寂”的意思。
《萧曹》由“艹”、“曰”两个部首组成。
其中,“艹”是植物部首,这个部首表示与植物有关的字;
“曰”是日字底部的变形,表示与太阳或时间有关的字。
根据笔画数来看,其中“萧”字有11画,“曹”字有15画。
《萧曹》是古代散曲《萧曹曲》的名字,这首曲子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曲子。因此,“萧曹”一词也成为了一个汉字组合来描述清冷、幽寂的意境。
在繁体字中,“萧曹”被写作“蕭曹”。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以《说文解字》为例,其中对于“萧曹”这个词的描述为:“萧,谢也,众木色淡旸也。曹,杂干茎也。”
《说文解字》是古代对汉字的字形、字义进行解释的辞典,对汉字的书写方式有一定的规范。
1. 整个公园里空荡荡的,显得十分萧曹。
2. 这个山洞里寂静无声,给人一种萧曹的感觉。
近义词:幽寂、寂静、清寂、荒凉。
反义词:热闹、喧嚣、熙熙攘攘。
综上所述,《萧曹》这个词代表着“清冷”、“幽寂”的意思,它的构成部分是“艹”和“曰”,笔画分别为11画和15画。这个词源于古代散曲《萧曹曲》,也被用作一个汉字组合来描述一种幽静、冷清的意境。在繁体字中,它被写作“蕭曹”。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说文解字》对“萧曹”的描述为“谢也,众木色淡旸也”和“杂干茎也”。在句子中的运用方面,《萧曹》可以用来形容公园或山洞等地的清静寂寞。与其近义词有:幽寂、寂静、清寂、荒凉,与其反义词有:热闹、喧嚣、熙熙攘攘。【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