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ssuade sb. from] 直言劝阻
劝阻。《红楼梦》第十六回:“这样很好,若老爷们再要改时,全仗大爷諫阻。”《官场现形记》第四二回:“他老婆同儿子再三諫阻,不容他起身,他只得罢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一节:“谏官多上书谏阻,以为非久安之道。”
“谏阻”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àn zǔ,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指通过直言劝告来阻止他人进行错误的行为,强调以诚恳、坦率的方式劝阻。
提示:若需更多文学例证或详细历史背景,可参考《红楼梦》《中国通史》等文献。
谏阻是一个汉字词语,指劝告劝阻、劝谏阻止。表示以言语或行动阻止别人做某事,以避免出现不良后果。这个词常常用于形容对错误行为或决策进行规劝和阻止。
谏阻的拆分部首是讠和阝,其中“讠”是“言字旁”,表示与言语相关的意思;“阝”是“部字旁”,表示与城市和堡垒相关的意思。
该字的总笔画数为14笔。
谏阻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乐府诗集·坚壁行》:“升堡逞英豪,谏阻方效命。”其中描述了在古代战事中,当一个人勇敢地登上堡垒时,会有人不断地劝阻他,提醒他小心谨慎以免有危险。
谏阻的繁体字为「諫阻」。繁体字在中国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仍然广泛使用。
据古代字典《说文解字》的记载,在古时候谏阻的写法可能与现在稍有不同。其中,“谏”原本是由“言”和“戋”组成,“戋”表示坚固;“阻”由“阝”和“且”组成,表示行止困难。
1. 他多次谏阻他的朋友不要走上邪路。
2. 教师们经常谏阻学生不要玩手机影响学习。
1. 谏评:劝告并评价。
2. 谏旨:谏官的旨意,指对国家政策或决策提出建议和规劝。
3. 阻止:用力使人或事物无法进行,阻挡。
劝阻、规劝、责备。
助行、引导、支持。
碍目八会卑伏崩薨笔毫碧继翁鄙误谗逐愁黯畴垄惷愚电雹调粉斗艳争辉缝刺沣沛纷哓阜乡舄故侯瓜横亡歡游佳城急暴浄觉进攘谨闲钧冶空华外道旷快劳动人民丽女路亶毛团把戏门脸縻绠命士酩子里米糵飘回气劲气厉遒峻秋娘散钱纱囊生理盐水师保轼怒鼃双靥私属推检土利脱缰王驾往莅文献之家相偕现弄新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