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鳞鬣的意思、鳞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鳞鬣的解释

(1).指龙的鳞片和鬣毛。 清 王士禛 《龙门阁》诗:“鳞鬣中怒张,风雨昼晦昧。”亦指鱼的鳞片和背鳍。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鳞语·黄雀鱼》:“海人譟而惊之,化者十五,鳞鬣不开者不全化矣。” 清 李元 《蠕范·物候》:“鱖……形扁而腹圆,大口大目,细鳞有斑彩,其斑雄明雌暗,皆有鬐鬣,鳞鬣皆圆,黄质黑章。”

(2).代称龙。 宋 欧阳修 《和出省》:“共向丹墀侍临选,莫惊鳞鬣化风雷。”

(3).代称鱼。 五代 齐己 《池上感兴》诗:“碧底红鳞鬣,澄边白羽翰。”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艺语·诸家画品》:“有 * 者, 香山 千户小旗,生有巧思,欲与 林良 抗衡,所画鳞鬣亦精絶。”

(4).代称松树。鳞喻松树皮,鬣喻松针。 明 吴承恩 《画松》诗:“鳞鬣如有声,飢蛟对相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鳞鬣是汉语中一个复合式名词,由"鳞"与"鬣"两个语素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的释义,"鳞"指鱼类、爬行动物等体表角质或骨质的薄片状组织,如"鱼鳞""龙鳞";"鬣"则指动物颈部的长毛,如"狮鬣""马鬣"。二字连用构成新词时,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特指古代神话生物鳞片与鬣毛的复合体征。《本草纲目·鳞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校注本)记载:"龙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颌下垂鬣如马尾",此处"鳞鬣"完整呈现了神龙兼具鳞甲与鬣须的典型形象。

二、形容水生动物集群游动的壮观场景。清代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载:"观潮时,但见万头攒动,鳞鬣隐现,若银山雪甲",这里的"鳞鬣"借代鱼群翻腾时鳞光闪耀、背鳍耸动的群体动态。

三、在植物学中可喻指松果的层叠结构。明代高濂《遵生八笺》描述五针松时写道:"松实初结,鳞鬣未张,状若青珠",将松果未成熟时层层包裹的鳞片状苞片喻为"鳞鬣"。

该词在古文献中使用时多具形象化特征,常见于诗词歌赋中对动物体征或自然景观的文学化描写。现代汉语中属于书面语词汇,常见于生物学科普著作及历史文献研究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鳞鬣”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指龙的鳞片和鬣毛
    本义为龙身体上的鳞甲和颈部鬃毛,常用于形容龙的形态。例如清代王士禛《龙门阁》诗:“鳞鬣中怒张,风雨昼晦昧。”

  2. 代称龙
    因鳞鬣是龙的显著特征,故可借指龙本身。如宋代欧阳修《和出省》中“莫惊鳞鬣化风雷”,即以“鳞鬣”象征龙。

  3. 代称鱼
    扩展至描述鱼类,指鱼的鳞片和背鳍。例如五代诗人齐己《池上感兴》中“碧底红鳞鬣”,即指游鱼的形态。

  4. 代称松树
    比喻松树的外形:树皮如鳞片,松针似鬣毛。明代吴承恩《画松》诗“鳞鬣如有声,飢蛟对相语”即用此意象。

二、文学与文化意蕴

三、其他说明

如需更深入的古籍原文或现代研究,可参考汉典及文学类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安生乐业北爱尔兰被堤变裁参订蚕豆策得茶禁槎岈贷负點燃冬防飞传逢颠更做道苟偷关源海子含藴黑鼠鸿罿澒濛红星皇驾焕彰呼豨骄悍拘质控辞恐詟诳妄轠轳龙芽草美手敏辨年时凝待偏曲偏胜乾溢全策铨事屈狄曲房区中学戎甲入戏三盆手三洲松快田埂跳蹙同心一力瓦盆雾暗云深五推象角香肉闲洁歇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