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苟且偷安”之略语。 宋 曾巩 《策问二》:“朕于士民,惫精刻意以待其善,而天下靡靡,便文苟偷而已。” 宋 陆游 《成都府江渎庙碑》:“上漏旁穿,风雨入屋,支倾苴罅,苟偷岁月。” 章炳麟 《五无论》:“虽然,是四制者,特初级苟偷之法,足以补苴衅隙而已。”
苟媮:同“ 苟偷 ”。 唐 元稹 《阳城驿》诗:“栖迟居 夏 邑,邑人无苟媮。” 宋 苏轼 《应制举上两制书》:“ 周 之衰也,时人莫不苟媮而不立, 周 虽欲其立,而不可得也,故 周 亡。” 清 薛福成 《代曾侯相忠孝录序》:“人习於苟媮非一日,往往临危之际,巧伺形便,以为趋避。”
“苟偷”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苟偷”是“苟且偷安”的略语,表示只顾眼前安逸、缺乏长远打算和进取心,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常用来批评那些因循守旧、不愿面对挑战的人。
2. 词义解析
3. 出处与例句
4. 相关用法
总结
“苟偷”通过历史文献的引用,生动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消极态度的批判,适用于文学、历史或社会学等场景的讨论。
《苟偷》是一个常用的汉语词语,表示偷盗、盗窃的意思。
《苟偷》的部首为艹(草字头),它的总笔画数为10。
《苟偷》一词的来源可追溯到《说文解字》。古代繁体字中,可以用「巢盾」代替「苟偷」的意思。
在古时候,汉字「苟」的写法为「艹阛口」,「偷」的写法为「亻春」。合起来写则为「艹阛口 亻春」。
1. 他因为苟偷了珍珠项链而被捕。
2. 那个小偷苟偷了商店里的苹果。
1. 偷窃
2. 盗贼
3. 窃取
4. 扒窃
1. 盗窃
2. 扒窃
3. 窃取
1. 正当行为
2. 合法
3. 光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