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懔慄”。 1.寒战貌。 唐 杜甫 《北征》诗:“那无囊中帛,救汝寒懔慄。”一本作“ 凛慄 ”。
(2).恐惧貌。 清 黄景仁 《雨中入山访曹以南》诗之一:“懍慄穷畏途,相将搴幽幔。”《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国外代表请愿书》:“大臣咨嗟於上,人民叹息於下,一年现象,即已如此,推之九年,能无懍栗?” 冯至 《伍子胥》:“人们走着黄昏时崎岖的窄路,箫声婉婉转转地随着游离的鬼火去寻索死者的灵魂,人人的心里都感到几分懔慄。”
(3).肃敬貌。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威德入人心》:“今人道及 关壮繆 、 岳忠武 之名,则自然懍慄,威之在人心者远也。”
懔栗(lǐn lì)是汉语中的复合词,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因敬畏而戒惧警惕
指因内心对崇高事物(如天道、德行、威严等)的敬畏而产生的戒惧、警醒状态。例如《尚书·泰誓》中“百姓懔懔,若崩厥角”的“懔”即含此意,强调面对天命或威势时的肃然谨慎。此义强调心理上的庄严感与自我约束。
因寒冷或恐惧而战栗发抖
描述身体因外界寒冷或内心极度恐惧而产生的颤抖反应。如《黄帝内经·素问》中“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则为懔栗”即指寒气导致的生理战栗;而《庄子·齐物论》中“吾懔栗乎其似秋冬”则隐喻心境凄寒引发的战栗感。
词源与结构解析:
二字组合后,兼具心理敬畏与生理反应的意象,常见于古典文献中形容人对自然、天道或威权的敬畏之态。
权威参考来源:
(注:因未检索到可公开引用的在线词典链接,此处仅标注传统权威辞书名称。建议查阅纸质版或官方数据库获取完整释义。)
“懔栗”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解析:
基本释义
词源与扩展
文学引用
建议:由于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若需深入考据,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古籍注本,并结合具体上下文理解其细微差异。
半开化薄技步步莲花创世纪毳幙大中至正房劳犯牛劲汾阳考浮虚负要刚壮干旌辜负贵人善忘归兴国际电影节韩令恒河沙数洪宪画眉郎蠖屈鼠伏家伙接亲近战急早郡斋读书志亢暵磕响头跨籍来得及婪取狸头瓜柳鑵衖堂泷涛门范绵袤明开冥空鞶组炮筒子骑缝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青弦确乎不拔热加工三官手书缮生守道安贫说不尽曙钟酸甜孙供奉贪生滩潬团行详验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