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身之祸的意思、杀身之祸的详细解释
杀身之祸的解释
[a fatal disaster] 有被杀危险的灾祸
词语分解
- 杀身的解释 舍生;丧生。《墨子·兼爱中》:“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史记·楚世家》:“杀生以明君,臣之愿也。” 唐 卢纶 《雪谤后书事上皇甫大夫》诗:“岂言沉族重,但觉杀生轻。”
- 祸的解释 祸 (禍) ò 灾殃,苦难:祸殃。祸害。祸患。祸根。祸端。祸首。祸事。战祸。惹祸。祸从口出。祸起萧墙(“萧墙”是照壁,意思是祸事发生在家里,喻内部发生祸乱)。 危害,使受灾殃:祸国殃民。 福 笔画数
专业解析
杀身之祸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可能导致自身性命丧失的灾祸或危险。它强调祸患的严重性,足以危及生命。
一、 核心释义
指招致自身被杀害的灾祸或危险。形容祸患极其严重,直接威胁到生命安全。《汉语大词典》(最新版)将其定义为:“可能招致自身死亡的灾祸。”
二、 构词分析
- 杀身: 指丧失生命、被杀。“杀”意为夺去生命,“身”指自身、身体。
- 之: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 祸: 指灾祸、祸患、不幸的事件。
- 组合起来,“杀身之祸”直译为“导致自身死亡的灾祸”。
三、 语用特征
- 严重性: 该成语的核心在于强调祸患的极端严重性,其后果是死亡,而非一般的损失或伤害。
- 警示性: 常用于警示某种行为、言论、处境或选择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 被动/被迫: 通常指由外部因素(如他人迫害、意外事件、卷入纷争等)引发的致命危险,而非主动的自杀行为。
- 搭配: 常与“招致”、“惹来”、“引来”、“遭遇”、“免于”、“避过”等动词搭配使用。
四、 典故与出处
“杀身之祸”虽为后世常用成语,其思想内核可追溯至古代典籍对生命与祸患关系的论述。例如,《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因直言进谏而触怒吴王夫差,最终被赐死,生动体现了因言行不当而招致杀身之祸的历史案例。后世文学作品中亦广泛使用该词形容人物面临的致命危机。
五、 使用示例
- 他因揭露黑幕,不幸招致杀身之祸。
- 在那动荡的年代,一句不慎之言就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 为了保全家人,他不得不远走他乡以避杀身之祸。
- 智者懂得审时度势,避免卷入可能带来杀身之祸的纷争。
引用参考
- 释义主要参考《汉语大词典》(最新版)及《现代汉语词典》(最新版)对“杀身之祸”条目的解释。
- 语用分析综合了汉语语言学及成语研究的普遍共识。
- 历史背景参考了《史记》等经典史籍中关于祸患与生命安全的记载与论述。
网络扩展解释
“杀身之祸”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可能招致自身性命被杀害的严重灾祸。以下是详细解释:
1.释义
- 字面含义:字面指“导致身体被杀的灾祸”,比喻因某种行为或处境而陷入生命危险()。
- 延伸意义:常用于警示人言行需谨慎,避免卷入危险事件或触犯他人利益()。
2.出处
- 最早见于清代小说:
- 刘鹗《老残游记》第11回:“若遇此等人,敬而远之,以免杀身之祸。”()
- 李汝珍《镜花缘》第57回也有类似用法()。
- 部分资料提到《东周列国志》的用例,但权威性较低()。
3.结构与用法
- 语法结构:偏正式短语,作宾语()。
- 感情色彩:中性,多用于描述客观危险()。
- 常见搭配:如“招致杀身之祸”“避免杀身之祸”等()。
4.例句
- 历史典故:三国嵇康因恃才傲物招致杀身之祸()。
- 现代用法:“揭露黑幕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5.近义词
- 灭门之灾:指全家受害的灾祸()。
- 东观之殃:较少用,含义相近()。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文学出处,可参考《老残游记》《镜花缘》等原著(综合)。
别人正在浏览...
八路板庋本色壁挂鏙然当真假丹极点化低服烦恼身发躁风疽告劾工课供养光秃国法韩柳黑蛇横带肌骨尽场儿濅淫几神肯首可宗狂奔婪尾吝选买活命将弥士木槌钠灯虐烈辗然鹏云僻路啓口弃嫌三考吏洒洒潇潇洒线闪刀纸上当绳枉摄选守持霜断竖毛彤宫通联拖泥带水帏帐文学吾兄乡壁虚造祥正显举霞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