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林与泽薮。《管子·立政》:“修火宪,敬山泽,林藪积草,天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 晋 左思 《魏都赋》:“隰壤瀸漏而沮洳,林藪石留而芜秽。” 唐 李白 《大猎赋》:“穷遐荒,荡林藪,扼士狛,殪天狗。”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赏花》:“或密或疎的林藪,葳葳蕤蕤。” 清 方文 《送薪行·答胡公峤》:“侵晨持斧出,刈薪向林藪。”
(2).指山野隐居的地方。 汉 蔡邕 《荐皇甫规表》:“藏器林藪之中,以辞徵召之宠。”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 周党麟 跱于林藪,而无损 孝文 之刑厝也。” 唐 钱起 《送褚人落第东归》诗:“ 汉 家侧席明扬久,岂意遗贤在林藪。” 清 金农 《蒲州刘高士隐居不仕时时断炊作诗慰之》之一:“林藪惟知味道腴,长贫何用计华枯。”
(3).比喻事物聚集的处所。 汉 班固 《典引》:“是时圣上……屡访群儒,諭咨故老,与之斟酌道德之渊源,肴覈仁谊之林藪。”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裴僕射 ,时人谓为言谈之林藪。”《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购求至宝,归之如云,故内府图书谓之大备”注:“国初左僕射 萧瑀 及 许善心 、 杨素 、 褚安福 家并进图画,兼 隋 代所有,乃成林藪。”
林薮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复合词。从字面结构看,“林”指成片的树木,《说文解字》释为“平土有丛木曰林”;“薮”本义为水草茂盛的沼泽,《周礼·地官》郑玄注称“泽无水曰薮”。二者组合后形成以下核心释义:
自然地理概念
指林木与沼泽并存的生态区域,特指草木茂密的水泽地带。《后汉书·刘陶传》载“群僚师尹咸欲殖林薮”,此处即指可供开发的自然资源聚集地。
人文引申意义
比喻人才或事物汇集之所,《晋书·裴秀传》用“林薮之才”形容人才辈出,明代方孝孺《林泉读书斋铭》更延伸为知识渊薮的象征。
隐逸文化意象
在道家典籍中常代指隐士居所,《庄子·刻意》所述“就薮泽,处闲旷”即为此类文化符号的早期体现。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见于文献研究和文学创作领域。历代注疏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均对其构词理据有详细训释。
“林薮”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lín sǒu,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山林与泽薮(自然地理概念)
指草木茂密的山林和低湿的沼泽地带,如《管子·立政》中提到:“修火宪,敬山泽,林藪积草,天财之所出。”。这一用法强调自然环境中的林木与水泽的聚集状态。
山野隐居之地(人文含义)
引申为隐士居住的僻静之处,例如汉蔡邕《荐皇甫规表》中描述:“藏器林藪之中,以辞徵召之宠。”,体现隐逸文化中远离尘嚣的意象。
事物聚集的处所(比喻义)
可比喻人或事物高度集中的地方,如《魏都赋》中的“林藪石留而芜秽”,以及现代语境中类似“人才林薮”的表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管子》《抱朴子》等古籍。
扒扠标下触藩春作刍薪雌牙裂嘴大锣短局促短讯饭腥風致否终复泰伏辰改容易貌钢缆赶座勾牌呙堕髻果粉黑埴后案火并贱目贵耳椒闱济公金农纠列酷累悃愊无华老杜乐宴量力而行罗缕纪存毛段米糵末流魔酡鸟粪层脓包行判词辟寒钗七禽齐色人言设席失恩事踪耍叉四实獀狩踏逐天话提控退去讬重徒属吐图洧盘仙观小名[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