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裂繻的意思、裂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裂繻的解释

汉 制,裂缯帛为符信,凭以出入关隘。《汉书·终军传》:“关吏予 军 繻。” 颜师古 注:“ 张晏 曰:‘繻,音须。繻,符也。书帛裂而分之,若券契矣。’ 苏林 曰:‘繻,帛边也。旧关出入皆以传。传烦,因裂繻头合以为符信也。’ 苏 説是也。” 明 周祈 《名义考·裂繻封传》:“ 如淳 曰:‘两行书繒帛,分持其一,出入关合之,乃得过,此所谓裂繻也。’今路引乃繻之遗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裂繻”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词语,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 基本释义 “裂繻”指将一块丝织品(繻)撕裂或剖开,作为符信或凭证。其核心含义是:

  1. 裂:撕裂、分开。
  2. 繻:古代指一种丝织品,特指用作符信的彩色丝帛或帛书。 合起来,“裂繻”指将一块完整的繻(符帛)撕裂成两半或多份,由相关方各执其一,日后相合以验真伪、证明身份或履行约定的一种信物制度。类似于后世的“符契”、“合同”或“介绍信”。

二、 历史背景与典故 “裂繻”最著名的典故出自《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其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虽然《史记》原文并未直接出现“裂繻”二字,但后世常引用管仲与鲍叔牙相交的典故来比喻深厚的友谊和信任,而“裂繻”作为符信,象征着这种盟约和信任的凭证。更直接的记载可见于其他古籍对符信制度的描述。

三、 具体应用与含义

  1. 符节凭证:在古代(尤其春秋战国至汉代),裂繻是重要的通行或身份证明方式。朝廷或官府将繻帛书写内容后撕裂,使者或官员持一半,另一半存于官府或目的地。过关卡、见官员时,需两半相合(称为“合符”)才能生效。
  2. 契约盟约:民间或官方订约时,也可用裂繻的方式。双方或多方在繻帛上书写契约内容,然后撕裂分执,作为日后履约或解决纠纷的凭证。这体现了古人的契约精神。
  3. 分封信物:在分封或授予权力时,裂繻也可作为信物,象征权力的授予和归属。

四、 文化象征意义 “裂繻”超越了其作为物理信物的功能,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赋予以下象征意义:

五、 词义演变 随着时代发展,符信制度逐渐变化(如竹符、铜符、印信的普及),裂繻作为具体形式不再常用。但“裂繻”一词及其所代表的“符契”、“信约”的核心含义保留在语言和文化记忆中,常用于形容或指代需要凭信验证的事物或深厚的信义关系。现代汉语中虽不常用,但在理解古籍、研究古代制度及文化时尤为重要。

网络扩展解释

“裂繻”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裂繻(拼音:liè xū)是汉代的一种通行凭证制度,指将缯帛(丝绸类织物)撕裂成两半作为符信,用于出入关隘时的身份验证。使用时需将两半符信合对,确认无误后方可通行。

二、词源与结构

三、历史背景

此制度记载于《汉书·终军传》,描述了终军持繻过关后弃繻而去的故事,后衍生出“终军弃繻”的典故,象征少年立志报国的决心。

四、相关扩展

五、注意事项

由于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建议进一步查阅《汉书》《说文解字》等古籍或权威历史文献以验证细节。

别人正在浏览...

白内障白云人包胥卑迖标末布政使材剧志大察渊鱼承平从嫁大喘气达诂倒灶窵远顶颠东抄西袭耳三漏峰巅凤脑符券改火钩探贯金观鱼裹创华焕怳惑秽器火刘呼舞借或鶄鹤籍年欬欬腊尾臁疮詅符緑莎买赎马鸡明光锃亮纳福南宗骈首就僇乾巛七泽去得榷盐任兵上达四三私塾损之又损袒割特急抟摇无感想到仙乐线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