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趣舍 ”。
亦作“ 趣捨 ”。取舍。趣,通“ 取 ”。《荀子·修身》:“趣舍无定,谓之无常。”《魏书·李谐传》:“览成败於前迹,料趣捨於人情。” 宋 叶适 《奉议郎郑公墓志铭》:“百有餘年以来,士虽以其深者自命,而世之好恶趣舍犹不能尽合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三》:“接其武者,唯 赵松雪 ,然 松雪 间出独剏,而 龙眠 一意摹倣,趣舍稍异耳。”
“趣舍”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为“取舍”,指对事物的选择与舍弃,常涉及价值判断或行为倾向。以下是详细释义及权威引证:
读音:
合读为qǔ shě(现代多按“取舍”理解)。
词义本质:
指根据主观意愿或客观标准对事物进行选择或舍弃,强调决策中的倾向性。
例:《荀子·修身》云:“趣舍无定,谓之无常。”
(行为取舍无固定标准,称为无常。)
《庄子·天地》:
“趣舍滑心,使性飞扬。”
(取舍扰乱本心,使心性浮躁。)
注:此处“趣舍”指对欲望的取舍抉择。
《史记·伯夷列传》:
“趣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
(取舍因时而异,此类人名声湮没不显。)
注:反映时势对价值判断的影响。
《汉书·王吉传》:
“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
(因志向取舍不同,未曾共饮畅叙。)
注:引申为人生态度的分歧。
《汉语大词典》(第10卷,第12页):
“趣舍,即取舍。趣,通‘取’。”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
《辞源》(修订本,第1391页):
“趣舍:趋向或舍弃。犹言进退。”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
先秦诸子(如儒、道)常通过“趣舍”探讨人性、道德选择(如《荀子》《庄子》)。
汉代后渐与“进退”“行止”等词互通,表行为方向(如《汉书》用例)。
结论:“趣舍”作为古汉语词汇,本质是价值抉择的二元对立,其释义需结合具体语境,但核心始终围绕“取”与“舍”的辩证关系。现代汉语中已被“取舍”替代,但理解古籍仍需掌握其本义。
“趣舍”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用法区分:
建议根据具体文本背景选择合适释义,避免混淆古今用法差异。
盎盎拜毡半日仓怳穇子差贷馋嚼嘲剧称霸笞捶赤绶驰突床锐处士横议杵杖粹雅盗幸打销得失在人斗雪红蠹国殃民飞鍊敷光黑煤胡怜贱愚交境矫形郊泽诘惊魂不定匡勑款节凌旦隶写虑计眉目如画米颠米斛民秀木屋牛脣拟正岐路罄卷骑上老虎僧堂胜处师令受目耸臾所向天壍完功无影无形向应现疾説法嶰壑携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