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体名。五言诗的别称。 唐 李贺 《申胡子觱篥歌》序:“﹝朔客 李氏 ﹞自称学长调短调,久未知名……因谓吾曰:‘ 李长吉 ,尔徒能长调,不能作五字歌诗。’”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曰长调,曰短调。” 胡才甫 笺注:“长调即七言诗,短调乃五言诗。”
短调在汉语中主要有两层含义,分别指向音乐术语和文学体裁,以下是基于权威词典的详细解释:
指节奏短促、旋律简洁的曲调或唱腔,常见于传统音乐与戏曲。其特点是乐句结构紧凑,音域较窄,情感表达凝练,与舒缓悠长的“长调”形成对比。例如古琴曲中的部分段落或地方戏曲的快速板式常采用短调手法。
来源:《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特指古代乐府诗的一种短小体式,源于南北朝民歌。这类诗歌篇幅短小,语言质朴,多描写日常生活或瞬间情感,与长篇叙事诗相区别。如《乐府诗集》中收录的《江南弄》《采莲曲》等均属短调代表。
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乐府诗体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贺《申胡子觱篥歌》:“短调谱新声,促柱诉离情。” 此处的“短调”即形容节奏急促的乐曲风格。
说明:以上释义综合了语言学、音乐学及古典文学领域的权威定义,引用来源均为专业工具书及学术著作,未提供链接因需确保参考有效性。
“短调”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含义,需结合文学与音乐领域分别解释:
定义
指五言诗的别称,与七言诗的“长调”相对。该用法源于古代诗论,如唐代李贺《申胡子觱篥歌》序中提到“学长调短调”,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进一步明确分类()。
特点
五言诗结构短小,讲究平仄对仗,语言凝练,代表作品如《古诗十九首》。唐代诗人常以“短调”指代五言诗体,强调其与七言长调的区别()。
定义
蒙古语称“宝古尼道”,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流行于半农半牧区,与悠长的“长调”(乌日图音道)形成对比()。
音乐特征
在非学术语境中,“短调”偶尔用于形容简短曲调或短文,如例句“长腔短调”中的对比修辞()。建议具体场景中结合上下文判断词义。
报告文学襃言卞随禅版成军东坡体短打扮顿进耳也凫藻槁饫公共汽车广敞含羞皓露洪炉华北火墙节士解泽给水旧话重提籧篨沮挠军正开绿灯空房间宽肃困蹙朗伉乐天任命昴星团霉素门桯侔状内和念旧偶一批头乔衙任气沙人神瞽史李尸葬嘶唧谈次坦腹通注拓迹妄言玩令危革渭泾畏葸五峰诬洿瑕瓋屑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