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平冕的意思、平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平冕的解释

古代天子郊祭及临轩,皇太子侍祭,王公、大臣等助祭时戴的冠冕。《晋书·舆服志》:“天子郊祀天地明堂宗庙,元会临轩,黑介幘、通天冠、平冕。”《晋书·舆服志》:“平冕,王公、卿助祭於郊庙服之。王公八旒,卿七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綬。”《隋书·礼仪志六》:“皇太子……其侍祀则平冕九旒。”《隋书·礼仪志六》:“凡公及位从公、五等诸侯,助祭郊庙,皆平冕九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平冕是中国古代礼冠的一种形制,特指顶部呈平板状的冕冠,为帝王、诸侯及高级官员在祭祀、朝会等重大典礼中所佩戴。其核心特征与历史文化内涵如下:

一、形制特征

  1. 平板式冕板

    冠顶设长方形平板状冕板(称为“延”),象征“天圆地方”中的“地方”概念,体现古人对天地秩序的尊崇。前低后高,前后两端垂挂玉珠串(旒),旒的数量依佩戴者身份等级严格区分,如天子十二旒,诸侯九旒(《周礼·夏官·弁师》)。

  2. 附属配饰

    冕板两侧垂挂玉瑱(充耳),警示佩戴者勿听谗言;冠带系于颔下,以固定冠体(《后汉书·舆服志下》)。

二、佩戴者与使用场景

  1. 身份等级

    平冕为最高规格礼冠,周代仅天子、诸侯可佩戴;汉代起扩展至三公、九卿等重臣(《晋书·舆服志》)。唐代明确规定,皇帝、皇太子、一品官员于祭祀时着平冕(《旧唐书·舆服志》)。

  2. 礼仪场合

    专用于祭祀天地、宗庙、明堂及登基、元日朝会等国家级典礼,象征对神权与王权的敬畏(《宋史·舆服志三》)。

三、历史演变与文化象征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平冕”是古代中国礼制中一种重要的冠冕,主要与祭祀、重大仪式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定义与用途
    平冕是天子、皇太子及王公大臣在郊祭(帝王祭天地仪式)、临轩(皇帝在殿前平台主持典礼)或宗庙祭祀时佩戴的礼冠。其使用场景具有严格的等级性,象征佩戴者的身份与权力。

  2. 形制特征

    • 结构:顶部为平板状,前后悬挂旒(玉珠串),旒的数量与佩戴者身份相关。例如:
      • 天子:通常为十二旒(但据《晋书·舆服志》记载,特定场合可能简化)。
      • 皇太子:侍祀时戴九旒。
      • 王公:八旒,卿:七旒。
    • 配饰:以丝带(组)为缨,颜色与其绶带一致。
  3. 历史文献佐证
    《晋书·舆服志》《隋书·礼仪志》均记载了平冕的使用规范,如天子在元会、临轩等场合搭配黑介帻(头巾)和通天冠,而王公大臣仅在助祭时佩戴。

  4. 延伸说明
    需注意“平冕”与“冕旒”的区别:前者特指特定礼仪中的冠冕,后者泛指帝王冠冕的通称。此外,知网百科提到其形制包含“平板”和垂旒,进一步体现礼制中对“仪容庄重”的要求。

别人正在浏览...

白消暴税草室承顶错饰大和绘答理等比点戏都知饵石二十四诗品風跡逢山开道忿愠符策格登登闺窬涵容鹤经洪亮黄瓜菜慌慌张张涣命家内讲场结头禁不过金翅擘海金相玉质跼足来章猎徒麻蕡芒芴幕府溥遍千夫襁保启明清净晴眉倛头塞路三贞五烈慎密耍嘴疏喇喇疏玩泝栰素昧平生泰然处之偷生王长微故围网闲逛显密险峙斜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