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天子郊祭及临轩,皇太子侍祭,王公、大臣等助祭时戴的冠冕。《晋书·舆服志》:“天子郊祀天地明堂宗庙,元会临轩,黑介幘、通天冠、平冕。”《晋书·舆服志》:“平冕,王公、卿助祭於郊庙服之。王公八旒,卿七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綬。”《隋书·礼仪志六》:“皇太子……其侍祀则平冕九旒。”《隋书·礼仪志六》:“凡公及位从公、五等诸侯,助祭郊庙,皆平冕九旒。”
“平冕”是古代中国礼制中一种重要的冠冕,主要与祭祀、重大仪式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定义与用途
平冕是天子、皇太子及王公大臣在郊祭(帝王祭天地仪式)、临轩(皇帝在殿前平台主持典礼)或宗庙祭祀时佩戴的礼冠。其使用场景具有严格的等级性,象征佩戴者的身份与权力。
形制特征
历史文献佐证
《晋书·舆服志》《隋书·礼仪志》均记载了平冕的使用规范,如天子在元会、临轩等场合搭配黑介帻(头巾)和通天冠,而王公大臣仅在助祭时佩戴。
延伸说明
需注意“平冕”与“冕旒”的区别:前者特指特定礼仪中的冠冕,后者泛指帝王冠冕的通称。此外,知网百科提到其形制包含“平板”和垂旒,进一步体现礼制中对“仪容庄重”的要求。
《平冕》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皇帝不戴冠直接以冕(帝冕)之实物来示威和朝会。在古代中国,平冕一般用于形容帝王以平民姿态示人,不以权威形象示人。
该字由“冫”(bīng)部和“并”(bìng)部组成,总共有12个笔画。
《平冕》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刘敬传》中。当时刘敬被封为武安侯,他便对宾客说:“我不喜欢穿戴尊贵的装束,只穿普通的衣服,就好像平民一样,给大家一种平和自然的感觉。” 后来,这个词开始被用来形容帝王不戴冠示人。
《平冕》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平冕」。
古代汉字书写形式中,对于《平冕》这个词的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具体写法为“彳申几冂丿先十力”。这种古代写法在现代已经较少使用了。
1. 他虽身为皇帝,却常常平冕示人。
2. 开国君主一直以来都以平冕示人,与百姓亲近。
平凡、平民、平和、平庸
平易、亲民、朴实、质朴
尊贵、庄重、威严、宏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