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条例,法规。 南朝 梁武帝 《赎刑诏》:“金作赎刑,有闻自昔……可依 周 、 汉 旧典,有罪入赎,外详为条格,以时奏闻。” 宋 苏轼 《赐范百禄辞免恩命不允诏》:“夫以天官之贰,治夏卿之选,簿书繁重,条格纷委,苟非其人,则士之失职而无告者多矣。”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热审减刑》:“先辈有‘不可打’条格, 鸿 记忆不详,姑以愚意而妄增之,以俟仁人君子鉴定焉。”
(2).指拟定出条规。 南朝 梁 沉约 《南郊恩诏》:“京师三县尤穷之民,详加賑恤,主者速条格施行。”
"条格"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语义和现代用法的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指古代法律条文或官方文书中按条目分列书写的格式规范。
例证:
唐代法典《唐律疏议》将法律条文按“条”(条目)和“格”(细则)分类书写,形成“条格”体例。后世如元代《至正条格》亦沿用此名,指分项编纂的法律规章。
来源:
《汉语大词典》释“条格”为“条例,规章”,引《唐律疏议》为证 ;《辞源》指出元代法律文献《至正条格》以“条格”为名 。
指织物上呈现的直线状条纹或格子图案。
例证:
“条格布”指带有规则条纹或格纹的棉麻面料,常见于衬衫、桌布等日用纺织品。
来源:
《现代汉语词典》将“条格”释为“条纹和格子”,属纺织术语 ;《中国纺织史》提及传统织物中的“条格纹”为经典装饰纹样 。
“条”本义为树枝,引申为分项条目;“格”原指木架,后衍生为规则框架。二者复合后:
注: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辞源》《现代汉语词典》及专业文献,具体例证可查阅相关辞书条目。
“条格”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释:
条例与法规
指法律条文或规章制度,作名词使用。例如南朝梁武帝诏书中提到的“外详为条格”,即指制定赎刑的具体法规(、)。宋代苏轼的诏书也提到“条格纷委”,形容法规条文繁多复杂。
拟定条规的动作
作动词时,表示制定规范的行为。如南朝沈约《南郊恩诏》中的“主者速条格施行”,即要求官员尽快拟定相关章程()。
需注意语境差异: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汉典》、苏轼相关文献及南朝诏书原文。
荡坠弹剑刀法东父冬赈断词敦睦顿委发条高劭光演归賝鬼话连篇闺流国际私法寒飂红蜡鸿音弘彰后景画箧将引讲帐穽井九锁机勇蠲疾拘押所枯骨之馀楼座逻辑冒履苗姜难诘拍纸簿抛躲瞥观琵琶旧语破读起卦轻縠奇想天开人立散户上刑竖起脊梁术知四极死间斯箱素雉汰侈铁山碎温宫幄殿五杀相贸鲜净猃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