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蠰的意思、螳蠰的详细解释
螳蠰的解释
亦作“ 蟷蠰 ”。见“ 螳蜋 ”。
词语分解
- 螳的解释 螳 á 〔螳螂〕昆虫,全身绿色或土黄色,头呈三角形,前脚呈镰刀状。捕食害虫,对农业有益,如“螳螳捕蝉,黄雀在后”。俗称“刀螂”;简称“螳”,如“螳臂当车”(喻不自量力)。 笔画数:; 部首:虫; 笔
- 蠰的解释 蠰 á 〔蟷蠰〕见“ 蟷”。 笔画数:; 部首:虫;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螳蠰”是“螳蜋”的异体写法,即现代汉语中“螳螂”的古称或变体形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1.词义与字形
- 异体关系:该词在古籍中可写作“螳蠰”“螗蜋”“蟷蠰”等,均指同一种昆虫。
- 现代对应:现通用为“螳螂”,属于螳螂目昆虫。
2.生物特征
- 外形:体色多为绿色或土黄色,头部呈三角形,触角丝状,前足特化为镰刀状捕食足。
- 习性:肉食性,捕食害虫,对农业有益。
3.药用价值
- 卵鞘入药:螳螂卵块称“螵蛸”,若产在桑树上则称“桑螵蛸”,可作中药材,具有固精缩尿等功效。
4.文学引用
- 北齐颜之推《听鸣蝉》诗提到“螗蜋翳下偏难见”,唐代元稹《有酒》诗亦用“螗蜋”一词,说明其古称在文学中的使用。
“螳蠰”是螳螂的古称,现代已较少使用,其生物特征与药用价值在传统文献中多有记载。如需进一步了解螳螂的生态或文化意象,可参考生物学资料或古典文学作品。
网络扩展解释二
《螳蠰》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螳蠰》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螳螂。螳螂是昆虫的一类,有长身、长臂、双翅的特点,以吃害虫为生。
《螳蠰》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螳蠰》的拆分部首是虫字旁,表示与虫类相关;它的总笔画数是20画。
《螳蠰》的来源和繁体
《螳蠰》的源于古代汉字,它由两个独立的字组成。螳字在古代的写法是“螗”,蠰字在古代的写法是“蠅”。在繁体字的使用中,螳螂的写法为“螳螂”。
《螳蠰》的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螳螂字的写法是“螗”字,它的字形结构是由虫字旁和唐字旁组成。蠰字的古代写法是“蠅”,字形结构是由蟊字旁和虫字旁组成。
《螳蠰》的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例句:他看到螳螂在花丛中抓住了一只苍蝇。
组词:螳螂捕蝉、螳螂黄、螳螂扑蝉。
近义词:螳螂、螳螂虫。
反义词:苍蝇、蛇。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